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要善于激发发展新动能。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全面塑造发展的新优势,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科科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就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二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四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五要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巡视员、教授)王 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