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小区”到治理样板的蝶变 ——新华巷社区多向发力破解物业管理困局
“那段时间下楼都得踮着脚绕开垃圾堆,现在每天公共区域都扫得干干净净,垃圾清运也非常及时。”在秦安路57-61号小区公共平台上,居民张月娥和邻里分享生活的新变化。这个如今整洁有序的院落,几个月前还深陷物业停摆、垃圾围堵的困局。广武门街道新华巷社区以一场“破冰行动”,成功解锁老旧小区治理的新密码。
今年年初,一场物业服务质量争议,将这个老小区拖入恶性循环。物业因收费困难减少服务,垃圾堆积堵住楼道口,居民愤怒拒缴物业费。“最糟的时候,垃圾堆满了整个通道,臭味从一楼窜到六楼,12345热线一天就接到20多条关于这个小区的投诉。”社区网格员曹文涛回忆道。面对大量的投诉工单和居民焦虑的眼神,新华巷社区党委决定背水一战,社区党委书记栾晓青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打响了“三步走”攻坚战的第一枪。
首先,大家化身“清道夫”,铁锹铲、推车运,首次就奋战12小时,清运28吨垃圾。“那天回家浑身沾满腐液,回家洗澡三遍还觉得有味道,但看到居民露出笑容,一切都值了。”社区网格员鲜小虎说道。这场清淤除患行动,像一剂强心针,让居民看到社区破局的决心。
紧接着,社区搭起“连心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斯晶带着工作人员连续两周扫楼,400余次入户走访,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意见。在社区组织的4场协调会上,居民代表和社区一次次面对面“掰扯”,从垃圾清运频次到物业费定价,一件件矛盾被摆上桌面。“我们不是裁判,而是架桥人。”吴斯晶说,“当居民发现诉求被认真倾听、社区确实是在为大家解决问题,情绪自然就缓和了。”
破局的关键一招,是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不同于成立业委会,物管会的成立手续相对简单。这也为社区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社区挨家挨户推选“热心肠”,最终由5位居民代表和4名社区党员骨干组成物管会。老住户杨永志从“刺头”变成物管会成员,他感慨:“以前总觉得物业坑人,现在社区干的每件事都让人信服,我也愿意参与管理与监督,让物管会真正服务于咱们居民自己。”与此同时,物管会还创新实施“三公开一监督”模式,服务标准、收支明细全部定期公示。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变化悄然发生:日均20余件投诉归零,60%居民主动缴费,曾经的“问题小区”成了治理样板。栾晓青翻开工作日志:“这不仅是老旧小区物业费收缴率的提升,更是带动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蜕变的实践。”
“秦安路小区问题的解决过程很艰难,但解决之后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既然一个秦安路57-61号的问题能解决,那更多的类似秦安路老旧小区问题也一定能解决。”吴斯晶信心满满地说。新华巷社区是纯居民小区,辖区内像秦安路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不在少数。如何让这些老旧小区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吴斯晶告诉记者,社区将持续深入推进物管会管理工作,同步强化党建联建机制,加大扫码看账等公开举措的力度,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要让秦安路小区重焕生机,也要为其他老旧小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让每一个老旧小区都能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合力下实现华丽转身,让基层治理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书写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娜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