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用”涵养“近悦远来”生态环境 兰州以人才“活水”激荡高质量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兰州正以系统性人才战略突破地域局限,通过构建“引凤筑巢—育苗成林—固本培元”的人才生态闭环,着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精准锚定,发挥好高端人才引进的“磁极效应”。在这方面,兰州打破传统“撒网式”引才模式,聚焦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支点打造人才磁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重离子加速器人才特区”已集聚多个院士工作站,形成重点领域全球顶尖科研集群;兰州大学通过“萃英学者”计划首创“候鸟科学家”机制,实现海外顶尖专家每年累计驻校研究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过柔性引进实现“用天下人才而不占有人才”,专家学者年驻留时长与科研成果产出挂钩,既破解地域束缚,又避免“人才空挂”。
梯度孵化,着力培育青年创业的“温馨苗圃”。兰州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级培育体系,就是对广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进行大力扶持的最好证明。与此同时,兰州还在青年人才驿站建设、房票及社保、公积金补贴方面给予青年学子真金白银的帮助。特别是在“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兰州展现出三个维度的战略智慧:将城市发展痛点转化为青年成长机会的转化力,把地域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的再造力,变政策供给为生态营造的系统力。这种以城校共生关系重构为核心的人才战略,不仅为西部城市破解“培养在外、就业东南”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更重塑着内陆城市与青年人才的相处之道——当城市真正把青年作为发展合伙人时,“留住人”就会升华为“成就人”的共赢生态。
重点培养,掀起产业人才培育的“车间革命”。面对传统产业转型阵痛,兰州开创“车间教研室”新型培养模式。作为兰州人才新政落地后的首个校企联合育才示范项目,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与兰石集团携手开办的“兰石订单班”正式开班。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6+X”先进制造业人才支持专项从蓝图变为现实,更成为兰州以务实之策深耕产业人才培育的鲜活样本。曾经制约西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人才贫血”困境,正通过产教融合的“自我造血”机制得到破解。“车间革命”的实质是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它打破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之间的时空壁垒,让车间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技能传承的主战场。这种把生产线变成培养线、把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的实践,不仅为西北地区产业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更探索出一条内陆城市破解“产教鸿沟”的特色路径。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制度呵护人才、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立足量体裁衣,为各类人才搭好“奋斗舞台”;要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等工作,积极给年轻干部“蓄电充能”,帮助填补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和强能力弱项,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明确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吸引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参与到兰州奋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进程中来。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视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盘活各路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不仅要精准识才、精心育才、精益用才,还要在思想上主动引导、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在生活上重视关心照顾,在全社会形成推动尊重人才的风尚。
当前,兰州正以人才生态的重构突破胡焕庸线的地理约束,其探索则为西部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人才战略的成败不在于简单比拼政策优惠力度,而在于能否构建起与城市禀赋深度契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从“政策洼地”到“生态高地”,兰州的实践揭示人才竞争的本质规律——物质激励能引“候鸟”,唯有生态建设可育“森林”;当思想认同、事业平台、生活服务形成共振,当尊重人才成为城市发展底色,人才自然近悦远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