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2024年度“百强乡土人才”风采 “返乡种植百合是我这辈子最成功的选择” ——记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滕汉生

2024-11-08 09:11:20 智能朗读:

初冬的清晨,走进榆中县北山地区的园子岔农产品交易市场,一辆辆满载着百合的车辆来来往往,贩运百合的客商、准备交易的农户络绎不绝。一箱箱百合从农用车上搬下来,评定品级、过秤、再搬上大卡车……这样的马路市场,一直从早晨持续到下午,到所有的大车都装满为止。

选择百合无怨悔

园子岔乡地处榆中北部山区腹地,境内黄土梁峁纵横,降水稀少。曾经,全乡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劳动力严重流失,经济发展困难。

百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境遇。

“百合刚兴起的时候,我还在外面包工程,每年下来给工人们付完工资后也剩不了多少钱。在打工过程中,我发现百合产业特别适合我们榆中北山的环境,所以我就回来带大伙一起种百合。”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滕汉生说。2012年回到家乡后,滕汉生就着手种植百合、成立合作社,2013年3月22日正式在园子岔乡小岔村成立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400多人,种植规模由一开始的2.3亩到现在的5000余亩,年采收百合稳定超过1500吨,年销售额3200万元以上,已初步形成了集百合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滕汉生自豪地说:“返乡种植百合是他这辈子最成功的选择。”

小产业有大联盟

在滕汉生的转型之路上,通过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搭台,合作社牵头组建起“榆中百合联盟”。小产业有了“大联盟”,威力很快彰显,全乡285户965人参与百合产业发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组织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销售。目前,全乡种植百合超过5万亩,百合年产值超过1.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随着榆中北山百合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百合产业化发展成为当地思考的问题。滕汉生告诉记者,榆中北山的百合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带动种植户持续增收,这几年北山百合的种植面积上去了,深加工的品牌化之路成为他们探索的方向。为此,园子岔乡积极推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逐步建立规范化运营的百合种植合作社24家,建成13座百合保鲜库和6个扶贫车间,采取奖补资金集中使用等方式,对外积极找销路,打造下游产业链,百合种植潜能得以极大释放。

“以往,我们没有龙头企业和保鲜设备,园子岔乡的百合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在市场上毫无话语权,百合种植利润逐年下降。现在通过与农户在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体,种植户互通有无,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就能改变这种局面。”滕汉生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百合产业,近年来,滕汉生陆续投资130余万元,建成500吨保鲜库一座,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百合干生产线和真空包装设备,开启了鲜百合及百合干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抱团发展再奋进

为了让百合种植户们掌握更多的百合种植技术,了解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势,结合目前百合早黄、早死等病症的发生,这几年来,每到关键时刻,滕汉生总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为百合种植户们开展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将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滕汉生介绍,园子岔乡在已实现百合自产自销阶段的基础上,正通过电商渠道,解决农民存货难、销售难的问题,确保人们吃到产地直供的新鲜百合,进而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精选、剔皮、分档、包装、真空压缩、装箱……走进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小岔村村民金复菊和工友们正熟练地对百合进行分拣,包装成箱的鲜百合将销往上海、广州等地。

滕汉生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不时指导工作人员的作业。年届六旬的滕汉生谈到百合,总是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我们园子岔乡每年产出1万多吨成品百合,有大头皇、两头皇、三头皇、大皇、小皇等品种。”在滕汉生看来,百合产业做到今天的规模,仅靠各乡的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只有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才有希望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