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顺孝:送信时遇敌特分子 惊险一刻鸣枪示警
1955年,谭顺孝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地参了军。“那时候,我在家务农,生活虽然平稳,但心中渴望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不管家里同不同意,我都要去当兵!”回忆往事,老兵谭顺孝仍是语气坚定。
肩负使命踏征程 热血奔赴朝鲜战场
1938年,谭顺孝在重庆出生,1955年,17岁的他还在家里务农时,部队来当地招兵。
“我们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报名去!作为中国人,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国家。没有战士保卫国家,老百姓哪有现在的生活。”17岁的谭顺孝心里想。
当时的谭顺孝也不管家人同意不同意,他自己下定决心,和同乡一起报名参军。
谭顺孝当时到万县(现在叫万州)坐货船,到了宜昌以后换乘火车去朝鲜,用了一个多星期。
江面寒风凛冽,谭顺孝和战友们乘坐着简陋的船只,缓缓地向江中心驶去,江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紧紧地裹着大衣,仍是感到寒冷。但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因为我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身后,是祖国和人民的支持。”谭顺孝说。
1955年3月,他们跨过鸭绿江到达新义州,距离三八线已经很近了。而寒冷更是他们的大敌,穿着棉衣仍抵不住刺骨的寒风,晚上睡觉只能挤在一起互相取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52部队14分队的一名通讯员,谭顺孝为完成任务常常冒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来回跋涉。想到祖国和人民,他和战友们毫不气馁,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敌特分子多 通信工作难度大
谭顺孝说,当时的朝鲜状况比较复杂。如果有机密信,都不能通过电话传达,需要通讯员送。通讯员工作也比较辛苦。参加训练的时候或者半夜要是有什么紧急事儿,就要立刻爬起来出发。
执行任务时也很危险,会遭到敌方特务拦截攻击。在送信时,都是通讯员一个人出发,而且要带上枪以防万一。
“部队都专门训练使用手枪,当兵都得会,不会用枪真不行。”谭顺孝笑着说。
1957年的一个夜晚,谭顺孝送信回来的路上,遭遇敌方特务。他在前面走,听见后面好像有响动。当时大家都很警惕,他立刻回头,看见有个黑影闪了一下。
谭顺孝的神经瞬间紧绷起来,手不自觉地摸向了腰间的配枪。路边刚好有个石头,他立刻藏在石头后面,把枪拔出来。“对方知道我已经发现他了,看了我一眼,转身就跑了。我毫不犹豫地举起枪,朝天鸣枪。”谭顺孝说,当时有规定,如遇紧急情况,朝天开三枪,附近的部队听到就会过来。
枪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附近的部队听到枪声迅速赶来。四下查看后,没有发现形迹可疑的人,但是河沟旁边有脚印,特务应该是上山了,因天色已晚,敌特分子逃进树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次惊险的遭遇让谭顺孝意识到,战争中的危险无处不在。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尽管敌特分子逃脱了,但他相信,特务的阴谋不会得逞,他们会更加严密地防范,确保大家的安全。
和朝鲜百姓的友好交流
通讯员和朝鲜百姓接触的机会很多,谭顺孝会讲一点朝鲜话,“你好”“再见”“同志”之类的都会说,但是不太标准。
“有时候朝鲜的火车只有一趟,我坐火车送信,朝鲜那些列车员都熟悉了,他们经常喊我去休息室坐坐、聊聊天。”说到这些,谭顺孝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他的印象中,在朝鲜送信最远的一次是去丰溪里。比较远的还去过元山,是为了给部队采购。
谭顺孝不仅是一名通讯员,他其实还是一个“多能手”,能歌善舞,样样精通。他去文工团学过跳舞,当时还学了一个多月的舞蹈。唱歌也不在话下,春节的时候,志愿军、人民军、老百姓一起搞联欢,谭顺孝还上台演过节目。
百姓深情难割舍 泪洒归途盼重逢
1958年,谭顺孝接到回国的命令,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他们渴望回到祖国,见到久违的亲人;另一方面,又对这片他们为之奋斗过的大地和人民都充满了不舍。
“那一天,朝鲜的百姓们纷纷赶来为我们送行。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哭着让我们留下来。人群中,一位年迈的大爷紧紧握住我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孩子们,你们为我们做了太多,我们舍不得你们走啊。’旁边的一位大娘也泣不成声:‘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你们。’孩子们围绕在我们身边,手里拿着鲜花和自己制作的小礼物,眼中满是不舍。”谭顺孝回忆道。
志愿军的队伍缓缓前行,百姓们紧紧跟随,他们不断地挥手,呼喊着战士的名字。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仿佛要把谭顺孝的心都融化了。
“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语言,是在战火中铸就的生死之交。”谭顺孝坚定地说。
荣耀归来忆往昔 战火岁月永铭记
如今,70多年过去了,谭顺孝已经成为了一名老兵。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会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让他们知道,那一代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
在谭顺孝的心中,那段在朝鲜的岁月,将永远熠熠生辉。“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援朝战士而感到骄傲。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会越来越幸福。”谭顺孝眼神中充满了期望。
谭顺孝
重庆人,1938年出生,1955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52部队14分队当通讯员,1958年回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苏晓 见习记者 杨嘉琪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