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引擎 基层治理效能高
今年是我市构建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一个强烈的信号释放出来:要牢牢抓住关键时刻,全市总动员、全面抓落实,迅速凝聚起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强大力量。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主动发现、处理、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做深做实“一亲三心”工作,用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此为基础,我市持续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力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网格治理作用进一步凸显,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体系,有效推动我市向着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迈进。
发扬“四下基层”传统 用脚步丈量民情
走基层、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今年春节期间,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尾,在农家场院,处处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
红古区动员全区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2968名机关干部,走进家乡助发展、走进村居讲政策、走进农户访民情、走进党员讲示范,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163条,提出改善村容村貌的意见建议28条。
七里河区黄峪镇、彭家坪镇、西果园镇充分发挥机关干部“人亲路熟”优势,向村(居)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强省会行动等,宣讲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惠民政策。
西固区将乡镇包村干部、乡镇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基层党员和返乡乡贤整体编组,划分到网格,持续开展稳供保价、安全生产、矛盾纠纷调解、主动创稳定等工作。
榆中县返乡干部围绕身边群众“牵肠挂肚的事、满腹牢骚的事、经常投诉的事”,聚焦聚力,破题解困,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返乡干部主动对接村“两委”班子,围绕基层治理、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话题,摸实情、谋实策、出实招。
皋兰县什川镇返乡干部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围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主题,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提出了宝贵意见。
一场火热的实践就此在金城大地上生动演绎开来。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着眼走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开展“一亲三心”活动,即,积极推进机关干部“返乡走亲”;乡镇干部“驻村连心”、村社干部“入网知心”、村居党员“联户交心”活动。
深化“一亲三心”活动 用真情温暖民心
深化实践活动,关键在“实”。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工作的突破点、立足点。兰州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奔跑状态”和“拼抢激情”,将一张张“实事清单”落地落实,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机关第一党支部青年党员王翀炜在返乡过节时,深入所在社区服务大厅、居民小区服务群等“线上+线下”双重宣讲社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缴费流程,因此而受益的小区居民蔡先生说:“我家人口多,往年现金缴费费时费力,甘肃税务一个二维码就解决了所有问题,真是方便太多了。”
不久前,阿干镇大水子村村民白建忠家附近的自来水管破裂,吃水成了问题,这让老两口犯了难,村两委得知这一情况后,联合镇机关党员干部走访入户并联系施工单位及时更换水管,很快就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水管更换得很及时,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为这样的办事效率点赞。”白建忠老两口高兴地说。
落实水渠维修、电力改造等事项;组织开展数十次老年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讲解医保缴纳报销等惠民政策,帮助完成养老认证百余次……一段时间以来,西果园镇周家山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村民42户,走访查实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就业、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送下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带回来。“队员们上门不仅帮我解决长期没有进行社保养老认证的难题,还找人帮忙修好了我家的卫星天线,真是比亲子女还靠得住。”独居老人芦英感激地说道。
如何让走访“不留死角”?皋兰路街道榆中街社区“一亲三心”工作队建立“民情档案”,做好“协商台账”,建立问题、需求、服务“三张清单”,梳理待办服务26项。同时,通过“小榆讲坛”,在市场、商铺密集的三大公司网格集中宣讲用电安全、消防安全、小微贷款等政策,在居民楼院密集的永利小区、教育局小区、水电设计院等网格内等宣传强省会行动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惠民政策。
一桩桩“实事”,办得扎实、办得稳当;一件件“好事”,顺了民意、暖了民心;一张张透着幸福的笑脸,也汇聚起了全市党员干部持续团结奋进的力量。
今年以来,全市近3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利用春节、“五一”假期,普遍开展2轮以上“返乡走亲”,收集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4617件,解决4301件;663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抓732个行政村,每个村实现有1名乡镇干部专职驻村;4120名村、社区干部包抓网格或担任网格长,其中党组织书记包抓重点网格1158个;5.2万余名村(社区)居民党员与辖区群众联系结对,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57万余件。
再塑“网格”内涵外延 推动民意在基层凝聚
基层,是检验党员干部务实作风和服务能力的最佳场所。 今年以来,兰州市各基层依托“一亲三心”活动,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作用,持续推动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级和水平,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
“真高兴你们今天又来看我了,陪我聊天,还帮我把房间收拾整理得这么干净,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空巢独居老人苏奶奶开心地对前来走访的金城关社区工作人员说。
金城关社区充分发挥网格优势,机关干部“组团式”开展“访民问暖”“访民问需”等活动。同时,成立“一亲三心”工作队,将街道包抓领导、基层党员和返乡乡贤整体编组,划分到网格,重点关注困难党员、空巢独居老人、失独家庭、残疾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采取“敲门行动”、聊家常、上门送慰问品、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推动“返乡走亲”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快到晚饭时间,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村民活动中心幸福食堂又热闹起来。“中午加晚上,一共10块钱,好吃还管饱。”说起村里办的食堂,70岁的村民牛有发连连称赞,“子女在外务工,我一人在家,现在吃食堂,省事不说,人多心情还好。”
“目前已经有20多名老人在这里吃饭,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我们还会专门送饭上门。”砂岗村党总支书记季雅梅介绍说,砂岗村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目前村里343名老人中,多数在70岁以上,服务好“一老一小”是重要工作内容。“光靠我们的力量肯定不够,还需要向上借力和向下聚力。”季雅梅说。在“一亲三心”工作队助力下,砂岗村也充分发挥村党小组作用,开办积分超市,调动群众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做好村民服务,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网格”的内涵和外延已实现深化,居民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新时代“枫桥经验”因此得以进一步丰富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打牢基础建强机制 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今年是我市构建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打牢“地基”的一年,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把党建工作着力点聚焦在“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上,创新落实“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了基层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基层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努力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东岗西路街道通过建立“一网统揽、中心吹哨、三调联动、赋能培训、大数据+群众路线、心理服务”机制,健全街道一体化指挥调度中心,将6个社区划分为34个城市社区网格和13个专属网格,按照“1+4+X”的模式配备网格工作人员,实现“人、地、事、物、情”等集成信息数据共享。“我们通过健全诉调、警调、访调,在街道、社区、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同时建立‘创稳求和’矛盾纠纷调解室,从群众‘往上跑’改为干部‘往下跑’,真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服务。”东岗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耀明表示。
福利路街道兰铝社区积极推进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同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陇情e通及矛盾纠纷样表中矛盾纠纷信息录入,有效实现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并形成了“发现—反馈—处理—跟踪”闭环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同时发挥线下治理优势,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将收集到的问题及时纳入为民服务“需求清单”。
在敦煌路街道光华街社区,贴着一张醒目的“民情气象图”,这张表将不同渠道收集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按照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志将民情事项分为小事、急事、大事、难事,绘制成“民情气象图”,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并就将为民服务事项办理情况按照“表情包”的方式让群众自行评议。
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增强为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居民们提供“不打烊”“不掉线”暖心服务;为“小网格”融入“微服务”,用“一张网”办好群众身边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兰州市正在通过强化“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晨 刘 超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