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串珠成链 产业围绕公路转

2024-06-24 07:39:29 智能朗读:

在七里河区南部山区,如“毛细血管”一般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兰州百合通过条条乡间道路远销全国各地。

在红古区各个乡镇村落,每一条道路相连、相通,交织成网,形成了致富路上的“血液”网,精细蔬菜、优质果品、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在榆中县,132公里县乡道路将兴隆山、马啣山、浪街、分豁岔等景点和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游客人数成倍增长。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宛如银蛇蜿蜒伸展进兰州的广袤乡村,它们既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也是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目前,兰州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8565.99公里(含兰州新区852.35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及以上路率达到93%,所有建制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均已实现100%通硬化路。

依托路网建项目

“以前我的很多客户第一句话就会问,你们那里路好不好走,路好走就来。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村在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发展百合产业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马元智说出了袁家湾村众多从事百合产业村民的心里话。

乡村振兴的重心是产业振兴。随着我市“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如今,各县区乡村的农特产业已经或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前路不好,担心桃子运不下去,现在路修好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吃到我们贾家山的桃子。”彭家坪镇贾家山村村民李大哥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颠簸不平、尘土飞扬,这是几年前彭家坪镇贾家山村通村道路的真实写照。2023年11月,拓宽升级工程完工,改造后的道路路面宽阔、平整,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持续跟进的绿化美化工程也让整体路段更加美观。贾家山的村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运输农产品、采购物资,去往贾家山采摘桃子、游玩的市民也明显增多。

眼下,榆中县的高原夏菜陆续成熟上市,每天都会有2000吨左右的蔬菜通过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在集散地集结,走向南方市民餐桌。榆中县坚持产业围绕公路转,公路围绕产业建的思路,规划建设5大产业功能区,组建高原夏菜、中药材等9大产业联盟,依托“牛羊菜薯药”百亿产值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公路港物流中心、西部创新研发基地、圆通速递智创园等重点项目,在国省县乡道路沿线,打造康源、盛世农兴等重点产业基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专供基地,全力打通以县城为中心的两小时农产品运输干线,成功创建了国家级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通过农村公路建设,真正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要素。

在红古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该区深入推进交通建设+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培育、农产品销售有机结合,带动精细蔬菜、优质果品、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6月是皋兰县什川镇白兰瓜上市的季节,在白兰瓜采摘园,几十辆快递货车一字排开,等待装车发货,将白兰瓜送往全国各地。除了白兰瓜,软儿梨、禾尚头小麦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众多客商青睐。在“四好农村路”的强劲带动下,几年间,该县交通物流、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铺下的是路,连起的是心,通向的是幸福的那条大道。近年来,兰州市将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提档升级,通过畅通“出口路”,打通“断头路”,对接大通道,使农村公路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公路围绕产业建

“前几天和朋友去云顶山游玩,道路舒适又美观,夜晚的路面还有发光带,体验很不错!”近日,市民吕先生对通往云顶山的路赞不绝口。

阿干镇马场至云顶山道路,起点位于阿干镇政府门前,终点至云顶山景区观景台,全长6.683公里。“近几年云顶山风景区千亩花海已形成规模,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交通量急剧增加,前几年水毁造成路基边坡滑塌,部分路段出现断板及纵向裂缝,部分路段为傍山路段,急弯多,行车通视条件差,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七里河区公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赟介绍。

2021年,七里河区对该路进行了提升改造,铺筑了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建双面发光埋入式太阳能铝道钉,完善了安全设施、标志标牌、排水设施、振荡式减速标线等附属设施。完工后沿线村镇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提升,云顶山旅游景区和农家乐相结合,促进了云顶山旅游景区及阿干镇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围绕“示范引领+服务保障”的农村公路工作思路,近年来,七里河区着眼打造“百年好合”示范工程,推进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乡村旅游特色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打造出具有通达、特色旅游、乡村体验、红色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精品道路,实现示范带动作用最大化,有效延长全区旅游经济链条,最大化发挥村组道路等农村公路项目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形成了产业因路而兴、群众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的发展新格局。

优质的公路与配套设施,正在助力兰州市广大农村地区逐步释放旅游业发展潜能。云顶山道路的蝶变只是兰州市发展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榆中县紧紧抓住县域设有高速公路出口5处、高铁站1处、半小时即可通达市中心的有利交通优势,聚焦富集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助132公里县乡道路,将兴隆山、马啣山、官滩沟等45处景区景点和浪街、分豁岔等35个美丽乡村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串起来,打造了兴隆山大景区旅游景观廊道,沿线增设骑行车道、自驾营地、观景平台、公共厕所、安防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

如今,走在榆中的大地上,望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该县坚持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把“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丁官营美丽村组示范路、哈班岔提质改造示范路、金家圈村道改造、高墩营村道改造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路段,实现了让公路围绕农文旅等特色产业转,也实现了特色产业借路出行的美好愿望。

乡村振兴“大动脉”

6月19日,记者驱车驶入有着“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誉的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一条崭新平坦的水泥路在村庄间延伸,一辆辆小车穿梭往来,拉满农用物资的卡车、摩托车奔驰在洁净的通村水泥路上。

今年63岁的马元智是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说起今年村里升级改造后的路,他感慨道:“十几年前,这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如今道路修缮一新,交通便捷,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日常出行,更为百合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

七里河区公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赟告诉记者,袁家湾乡村振兴路全长4.88公里,总投资205万元。这条路在规划建设中,除了注重道路的实用性,还突出沿线旅游特色,希望打造成一条生态景观路。最终的完工,不仅打通了袁家湾村与G212国道的交通通道,也极大促进了沿线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七里河区持续推动县乡级公路的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交通网络的效能,已构建起“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72.559公里,其中县道、乡道、村道纵横交错,柏油路、水泥路、红砖路各具特色。全区建制村和自然村的道路通畅率均达100%,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通客车率也均实现100%。这些道路将各个村庄紧密相连,极大地便利了农民群众的出行,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021年至今,城关区共投资8000万元,重点对伏直公路及伏直公路南线(大头公路)进行维修改造和提质升级,彻底改造了沿线防排水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对伏直公路19.870公里实施精细化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了标志标牌、道口桩、振荡标线、减速带、爆闪灯等设施。2023年3月,开工建设兰州市大兰山景区道路建设工程(八里窑至伏龙坪),全长2.78公里,这条道路是通往大兰山景区又一条旅游道路,方便沿途8个行政村村民出行便利的同时,极大缓解了伏直公路的交通压力,也将进一步优化了城关区农村公路的路网布局。

如今,俯瞰兰州广袤大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以国省公路、县乡公路、村组道路为枝干和末梢的公路路网已全面建成,它们像一根根“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一个乡村每一户家庭,串起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为兰州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能力。放眼未来,兰州将持续紧紧围绕“美丽廊道”建设,以“五联五更”为总目标(联城、联乡、联村、联景、联心,更畅通、更安全、更舒适、更美丽、更富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交通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见习记者 彭美姣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