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分层诊疗 病有所医 医有所保 县域医共体 基层群众的健康底气

2024-05-07 10:18:52 智能朗读: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上门检测血压

专科医生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时上传的X光片和CT进行诊断

今年3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兰州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播出了《家门口有“医”靠》专题报道——2022年,兰州新区启动了第一人民医院和秦川中心卫生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短短一年时间,截至2023年,兰州新区基层门诊量较2022年提升了98.91%,区域就诊率已从原来的60%提升到了90%,基层首诊率达到69.13%,位列全省第一。这组数据背后透视的是党和政府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这个民生问题的决心,是国家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后的成效所在。近日,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多家医疗机构,探访医共体建设服务群众病有所医的实践与探索。

上下联动 形成就医新格局

家住兰州新区瑞岭雅苑的苗承国突然感到头痛难忍,原本想吃点止痛药缓解症状的他想起签约家庭医生曾经反复叮嘱过“突发不适时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务必第一时间拨打我们的值班电话。”电话中,经过简单询问后对苗承国病情有了初步判断的家庭医生一边赶往患者家中,一边联系上级医院。

不多时,家庭医生在为苗承国做了应急处理后立即将他送上了救护车,并与急救医生一起陪苗承国赶往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和救治,突发高血压疾病的苗承国在住院一周多后身体得到恢复,达到出院标准。然而,对于苗承国的家庭医生来说,护送患者到家后,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从跟踪监测,到科学合理给出营养方案,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等等,每一个细微环节都是患者对健康的希望,他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苗承国或许只是千千万万急诊患者中的一例个案,但每一例个案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性命相托。一位负责的家庭医生、一条畅通的就医通道、一个准确的病情判断……都将挽救无数鲜活的生命。正因如此,在2023年末,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等10部门专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力争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推动医共体建设上也率先拿出举措,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新格局,实现了全域家庭医生和居民健康档案全覆盖,基层首诊率达到69.13%,位列全省第一。

纵向整合 县乡村三级协同支持

不久前,兰州新区秦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接到签约居民施泽芳的电话:她的老伴儿早晨起床后身体突然出现了异常,要求上门看一看。经初步检查后,家庭医生建议将老人送至上级医院,最终成功避免了脑梗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兰州新区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以来,秦川中心卫生院已累计收治二级病种患者320人。“去年,共有500多人次的专家下沉到秦川中心卫生院开展诊疗服务,就诊人次达到6万多,就诊率提升明显。同时,就诊群众的满意度和回流率也有显著提高。”秦川中心卫生院院长彭福有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医院虽然配备了CT机、心电图仪等硬件设备,但缺乏诊断专家。自新区医共体建设以来,群众在卫生院做的检查不仅能够通过远程会诊得到专家出具的诊断报告,还可以在卫生院就享受到下沉专家的诊断服务,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对此,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张爱军表示,基层医疗机构的X光片、CT实时上传后由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完成诊断报告,患者缴纳基层医院诊疗费用,但享受到了上级医院的诊断水平,不仅替患者省了钱,也避免了患者去大医院来回折腾。

紧密型医共体把县域里县级、乡级等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纵向整合组建,通过完善分工协作,优化医疗资源调配,畅通上下转诊通道,为居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的全过程、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如今,不出小区就可实现就医对于兰州新区的群众来说已不再是新鲜事。小病“在家治”,大病有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帮助联系转院。兰州新区已经形成了从村医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县级医院乃至省市级医院的畅通就医渠道,既方便了群众,也能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病患者。

“由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共有8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区域就诊率已经从原来的60%提升到了90%。截至目前,各成员单位上转患者2577人次,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下转患者5614人次。”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吕军表示,把基层医疗做强,让群众少花钱、少跑腿,在家门口看好常见病,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和初衷。在今后的工作中,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巩固体制机制运行,进一步提升慢病防治慢病管理能力,并加强县乡村三级协同支持,真正达到县级强、乡镇活、村级稳的上下联、信息通的基本目标。

带教帮扶 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我省自2019年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目前有31个试点县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了有效经验。

然而,医共体的建设,不仅是单一地从下而上,让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水平,将基层医疗机构带出无患者可医困境的重要举措。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常霞丽是医共体帮扶专家,她不仅每两周要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一天,为辖区疑难病患者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查房、讲座、带教等服务。现在,不仅社区卫生院的许多医生成了常霞丽的徒弟,就连辖区“老病号”都和常霞丽成了老熟人,只要不是突发情况,都是等着她下基层坐诊时来看病。

据统计,截至目前,经基层医院自评、专家评审、卫健医保部门双备案,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向基层下沉二级病种目录139个,药品目录246种,并制定以病种为中心的动态用药目录,将二级医院慢病报销端口下沉至基层医院。同时,累计派出专家977人次,门诊接诊患者6525人次,开展专题讲座201次、带教查房3892人次、讨论疑难病例83次,五大县域医学中心检查患者20111人次。

统筹管理 逐步降低就医费用

2023年,兰州新区医共体医疗机构门诊总量63.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上升37.95%,其中医共体各基层机构门诊总量34.68万人次,同比上升98.91%;医共体住院患者总数24084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51.81%,其中医共体各基层机构住院9763人次,同比增长187.57%。在就诊患者数量增长的同时,兰州新区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则由2022年的3449.90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2983.33元,下降13.52%,其中住院患者个人自付次均费用由2022年的958.54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770.19元,下降19.65%。医保报销平均占比从2022年的72.22%上升至2023年的74.18%,上升1.97个百分点,个人自付平均占比从2022年的27.78%下降至2023年的25.82%。

尽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兰州新区试行成效显著,但如何保持当前良性循环发展势头仍是摆在新区卫健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2022年5月,兰州新区立足实际,在科学借鉴全国各地及省内先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优质医疗卫生人才、优质医疗技术的下沉,逐步实现了基层服务能力、基层诊疗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整体提升。通过两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兰州新区区域内的大病重病患者向区内医疗机构回流趋势非常明显。同时,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基层首诊比例也逐步提高。2023年,新区基层门诊量较2022年提升了98.91%,住院人次也有非常大幅度的提升。”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胡海江表示,从2022年开始,新区居民人次均医疗费用一直在逐步下降,较医共体实施之前已经下降了近20%,群众自付比例也相较之前下降了17%左右。

记者采访了解到,接下来,新区卫健部门将继续在省、市医保部门的支持下,打通医共体内部住院患者的上下起付线,并通过落实医共体内责任、利益、服务、管理四个共同体,在为群众充分降低就医负担的基础上,做好医保基金的统筹管理使用,节约医保资金,通过同质化服务管理,让群众在就医体验等方面获得幸福感。

●记者手记

为患者看病就医提供方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医共体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业务指导、专家下沉和技术下沉等多种方式,全面整合和优化资源,将优质医疗资源及医疗技术人才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在有效提升诊疗水平的同时巩固和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构建和强化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格局,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同时,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满意度也明显提升,更为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李昕 文/图

责任编辑:钟磊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