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用数字复原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兰州日报社与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联合推出数字复原国际传播栏目《数字文物》昨日上线

2024-04-10 09:08:41 智能朗读:

复原祭祀场景

复原生活场景

扫码欣赏《数字文物》预告片

扫码欣赏《数字文物》第一期《穿越南佐》

文物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数字技术复原能让那些遥远的故事在我们的眼前接续成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影像。4月9日,由兰州日报社与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联合推出的数字复原国际传播栏目《数字文物》上线,预告片与第一期短视频《穿越南佐》一经上线就引起各方关注。栏目以数字技术复原甘肃境内那些被遗忘的历史遗迹,使得远古的文明重获“新生”,并通过双语的形式向世界讲述千万年前曾在这片陇原大地上出现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故事。

两年研究 帧帧光影“复活”南佐遗址

文化遗产能“永生”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数字文化复原项目团队负责人王昱鸥斩钉截铁地回答:“必须能啊!”在数字化技术的焕活之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过数字复原技术复活。

4月9日,《数字文物》栏目一经预告、上线,立刻吸引了不少考古粉、历史爱好者,大家都很好奇,经过数字复原技术升级后的文化遗产究竟有什么魅力?数千年后的中华儿女通过一分多钟的短视频看到一个怎样的文化瑰宝?

土质肥沃的世界第一黄土大塬、伐木的古代先民、高大的木质建筑、火堆旁的祭祀仪式、会动会说话的陶人、千年前的美酒……首期视频以南佐遗址为主题,以《穿越南佐》《南佐美酒》《南佐宫殿》和《南佐祭祀》4个短片呈现,用帧帧光影再现了5000年前甘肃南佐的繁荣。通过视频仿佛把网友带进了千年前的大塬,头顶有鸟儿飞过,身后有族人劳作,刚刚捏制的陶人栩栩如生,南佐遗址被“复活”。

经考古查证,南佐是仰韶文化晚期的超大型都邑性遗址,是探讨早期国家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遗址之一。甘肃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在近代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王昱鸥将毕生所学贡献给了这片热土。为了“复活”南佐遗址,王昱鸥和他的团队在甘肃庆阳一待就是3个月,昼夜不歇,与专业的考古学家一起研究,用技术复原历史。

然而考古仅仅是让文化遗产“复活”的第一步,如何呈现才是关键。

技术支持让兰州国际传播更进一步

一帧一帧数字复原画面,揭开了被尘封的文化遗产的面纱。如何更好地讲述这段历史,以什么形式呈现,让技术团队犯了难。

“让中国的文化瑰宝走向国际,让千年文明在海外平台绽放魅力!”4月9日,《兰州晚报》总编辑雷震接受采访时说,策划制作《数字文物》栏目的初衷就是希望扩宽兰州国际传播的内容方向、创新技术领域的升级,“通过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以双语的形式在海内外平台发布,让更多国际受众了解甘肃、了解兰州!”

“我们团队12人,通过前期调研、中期建模及后期可视化渲染,在做好文献资料考证及田野调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对遗址原貌的1比1复原,实现智能化一键生成模型。”王昱鸥坦言,数字复原的过程需要绝对的严谨、细致,技术人员依托高精度北斗卫星遥感定位、无人机倾斜影点云采集技术,获取遗址地理位置、经纬度、高度等精确信息,生成点云模型,将现场信息与文献考证资料相结合,转化为数据化、数字化信息,并通过包含多种参数的运算器,对收集到的数字化、数据化信息进行高精度高质量的参数化动态精准建模,大到建筑物外部梁柱,小到内部斗拱,生动还原了文化遗址的形态与质感,以后期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渲染处理,让参数化的古建构件与历史场景形成联动,从而完成文化遗产复原的全景呈现。

也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技术加持,才让《数字文物》栏目一经预告、发布就受到各方关注。接下来,该栏目将通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更多读者在虚拟数字世界中体验5000年前的董志塬上的仰韶文化,重现400年前松山新边地堡寨的风土人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雨欣 何佳琪 汪霺 见习记者 温继超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