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故乡土 一人一器一辈子 ——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明
王金明和他的黑陶馆藏
扫码看视频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业内大师,他把肩上的荣誉当作责任,在突破技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初见王金明,觉得他稳重沉着,说话行事皆诚恳,专注投入工作时眼神很清朗。走进红古民间艺术馆黑陶馆,则仿佛走进了王金明的黑陶世界。设计室、操作间、陶泥、坯子、半成品、成品……简单的一方天地,充盈着他的梦想,堆满了他的创意,寄托着他的情怀。
王金明是红古民间艺术馆黑陶馆馆长,也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工作室里,拉坯机快速运转,而他则低着头,慢慢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巴上,神情专注又笃定。陶泥在他手指的作用下出现了流畅优美的弧度,没过多久,一个器具便成型了。王金明热情地邀请记者尝试一下,真正上手了记者才感受到制作陶艺的不易。陶泥的软硬程度、手的力道及对陶艺拉坯机的控制,都决定着成品的好坏,远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易学,稍不注意便功亏一篑。王金明笑着说:“陶艺的制作本就是一种修行,从一团土坯到一个物件,好似平地起高楼,而拉坯是成型的关键所在。力道的把握在于不能心急又不能过缓,好似做人做事,要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我很喜欢制作有我们地域特色的作品,用老人们传承下来的技艺。”王金明说。生活、意境、历史,在每一个器物中,古与今互相融合交织,似离而和,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演绎呈现,这也是现代黑陶的魅力。多年来,王金明坚持传统手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在器型捏塑和烧制工艺上加以创新,制作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黑陶制品,并将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融进黑陶之中——即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运用到黑陶上,用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更好地将古法制陶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说起传承,王金明表示,黑陶不是简单的工艺或工具,而是一种文化,能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仅仅依靠他一个人的努力来发展是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陶这门古老的技艺也亟需开拓传承新局。“如今,年轻娃娃很少有人制陶了。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已经努力了很多年。它不是一个力气活,是个技术活,是要有一些天赋的,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从小打下的美术功底是王金明的黑陶作坊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制陶技艺凝聚了古今匠人的智慧,我会继续努力,多去学校做科普,广收徒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择一事,终一生。以生命有限的认知,扩展生命无限的探索。王金明用大半辈子的时间证明:用毕生之精力,专注一事,求索其间,是人生最不后悔的事。他也一直强调,我们中华千年,历史演变,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承。这千年的窑火,必将生生不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刘怡麟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