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闹市 阅遍金城岁月沧桑
鸟瞰广福寺全景
修缮一新的广福寺古朴典雅
古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就如同兰州广福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兰州人文历史的特点。近日,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这座600年古刹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陇上名刹之一 距今六百余年
广福寺位于庆阳路221号,为陇上名刹之一,也是历史上与兰州市的白衣寺、嘉福寺、庄严寺、普照寺、接引寺等齐名的金城10大名寺之一。俗称高碑寺,因有一高大丰碑而得名。亦称高壁寺,因墙壁高耸而得名。它是兰州城区唯一一座明代永乐时修建的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福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坐落在当年兰州城南关大街中段,坐南朝北,山门靠大街,按中轴线依次排列为山门、戏台、前正殿,后正殿,其间还有钟楼一座,在东陪殿中间。
“此外,东、西陪殿等也都曾有精美对联点缀,每副对联都用木板精刻悬挂于门两边。”邓明告诉记者:“当年,广福寺是南关街坊和民间会社聚会的场所。每逢香灯会办会,山门前张灯结彩,两侧插上三角龙凤旗,大殿正门大开,善男信女次第进香,即午散福,会众可以吃一顿简单酒席。”
嘉靖十五年(1536年),广福寺进行了重修,当时还镌刻了一块石碑,高5尺宽2尺5寸,上面刻有“嘉靖十五年造”字样。
悠悠古韵 古寺建筑别具特色
据邓明介绍,因受地形限制,广福寺的建筑别具特色。其一,它一反寺院坐北朝南的仪轨,而取以坐南朝北的格局,这是因为寺在南关大街南侧,背靠南城墙,便于从正门出入大街的不得已举措所致。其二,山门六间宽,呈偶数,突破佛寺大门奇数的规范。其三,山门的正门三间居东,常年封闭;戏楼三间居西,楼下正中有门,供人出入。
戏楼檐下置竖匾,上书“广福寺”三个大字。戏楼台口檐下,悬挂一块大横匾,系唐琏所书“神听和平”四个大字,并悬挂唐琏撰书楹联:“今世观古人,勿当作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须认为暮鼓晨钟。”关圣殿悬挂封士衡楹联:“正则扶奸则诛,这便是春秋学问;始以仁终以义,已到了圣贤工夫。”
邓明说:“几百年过去了,今时今日这座古寺依然能基本完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也成全了这座古寺的悠悠古韵,真是善莫大焉。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处文物遗址都得到了较好保护利用,为古老金城平添了几分古朴气息。”
地处喧嚣街市 与繁华相依相伴
广福寺虽然算不上壮观精美,但其背后却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这座古寺至今保留了与繁华相依相伴的和谐格局,任街市喧嚣,这里却很安静。
据说,当年这座佛寺坐南向北,一连六间宽,三间是正门,在东面,一年到头紧闭着;三间是戏楼,楼下有门,平时半掩着,作为出入口。唯独有戏上演时热闹起来。
邓明告诉记者:“那时候,南关商贾云集,晋商占了一半,茶商居多。晋商会社在寺里聚会,必会请来晋南梆子献演,观众自然多了,也就热闹多了。卖小吃的乘机在戏楼底下摆满摊子大声吆喝,很是热闹。”
“据记载,一次晋南梆子名角孙广胜登台表演,踩着跷子唱《挂画》,场面十分热闹。”在邓明绘声绘色的描述中,记者的脑海中也浮现出当年兰州街市热闹场景:“其饰演的妙龄少女耶律含嫣,身段优美,舞姿妖娆,引得众人连连叫好。台下观众为了看得真切,一会儿挤向东面,一会儿拥往西面,戏场几至失控。会首怕挤倒墙,闹出人命,急忙停止演出。由于当时的街道狭窄,正月里南关商家、市民集中在寺里,闹社火,跳火堆,是一年最红火的时候。”
邓明还讲述了关于广福寺的一段有趣故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福寺里有一位住持田广仁,人称田和尚。田和尚三绺胡子,富态,儒雅,常穿一袭墨色长领僧袍,分外素静,为人随和,爱与邻居拉家常。他喜好武术,善舞长柄大刀。1932年,陕军换防,两个火头军强拿香积厨的果木案板,田和尚不许。火头军欺他年老,还要动粗。田和尚将头左右一摆,将二人撞翻,火头军看见风头不利,只好落荒而逃。
“兰州没有拳,撕炮拳当先。”这是老兰州人形容兰州武术的一句打趣的话,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撕炮拳在兰州当地所拥有的影响力。据说,田和尚当时就是兰州出名的拳师之一,一身功夫就是源自撕炮拳,得自兰州北园的龙四爷相传,后又将其传给了兰州著名老拳师刘玉轩。田和尚摆弄的一手长柄大刀自称是“定宋刀”,据说是赵匡胤传下来的。
抗战初期,寺内大殿由原甘肃省科学教育馆租赁为仓库,考古学家夏鼐将西北考察团所发掘的文物,暂存这里。1945年驻入宪兵通信连,令搬出文物,将大殿改为无线电收发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纱布公司入驻,后来又成为原兰州市商业局驻地。其间,拆除寺院山门及一座大殿、若干配殿,修建简易楼,剩余另一座大殿、后殿,配殿成为大杂院。
1984年8月,广福寺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无主” 陷生存困境
据了解,在修缮前的很多年里,广福寺几乎从未进行过维护和修缮,居民长期居住使用,破坏情况严重。修缮前,广福寺地块产权属于原兰州市百货公司,曾分给公司职工居住,后公司职工大多搬出,空出的文物建筑由原住户出租给来兰打工人员,整体处于无单位无物业管理状况。除现有的两座主要大殿还幸存,当年的戏楼和四座侧殿都被拆除。
当时,寺院的瓦件损坏率已经达到八成,因广福寺院内地坪低于周边,院内又无排水设施,雨季时积水严重,曾经出现墙体坍塌事故,院落无消防通道,火灾隐患极大,文物遗存本体病害极度严重,已成为危险建筑。
为此,城关区文体局曾多次以劝说和下发通知的方式让院内住户搬离。为了防止危险发生,城关区文体局开始对广福寺长期进行安全监督工作,并对院内居民反复进行安全知识宣传。2016年年初,曾提议将广福寺进行易地保护。
抢救性修缮 古刹焕发生机
2018年,白银路街道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庆阳路221号广福寺内居民院落地基发生下陷,墙体出现倾斜裂缝,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经城关区文体局委托兰州河陇文化遗产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鉴定,结论为:5座文物建筑状况极差,为Ⅳ类建筑,文物本体存在极大结构安全隐患;广福寺内新建建筑稳定性极差,建筑存在极大结构安全隐患,属危房。
针对此情况,城关区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广福寺内全体住户进行了疏散,并以货币安置和异地期房安置两种方式对全体30户居民进行了应急避险安置。至此,广福寺在多方努力下获得了一线生机。
同年,广福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在相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施工人员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的历史原貌、建筑特色和文物建筑的赋存环境。在维修过程中,不再像多年前一味地追求修缮见新,而是更加科学慎重地以本建筑现有的传统做法为主要修缮措施,尽可能地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完整保存了原有的建筑构件。
从2022年年底开始,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广福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油饰彩画及内部装修,这次的彩画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都是在原有彩画的基础上拓印打底绘制,且保留了部分原有彩画,让整座古刹在焕发生机的同时尽可能保存了岁月的古朴与沧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