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郭锡崑:很满意自己选择的路
郭锡崑
入朝前,郭锡崑(中)与战友合影
15岁的郭锡崑
扫码看视频
人物资料
1938年2月14日生,江苏人,1953年参军,同年4月入朝,1957年入党。1958年,复员后进入上海橡胶厂,后被分配至兰州石化橡胶厂,直到退休。
郭锡崑是独立团二二一团步兵,也是卫生队的卫生员。1953年4月,郭锡崑作为新兵前往朝鲜,同年9月回国,驻地在江苏省江阴市。到朝鲜后,正赶上金城战役。作为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独立团二二一团的全部卫生员都参加了此次战役。
在这场15天的战斗中,郭锡崑所在部队战地的救护所里,卫生员们日夜抢救伤病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始终坚持在一线直到战役胜利。其间,郭锡崑右腿中弹负伤,8月参加庆功大会时,他获赠纪念章一枚,荣立三等功一次。
全身只穿一条短裤也要去参军
小时候,郭锡崑住在江苏省如皋县薛窑区郭元镇。1953年,快到春节马上要放假时,他和几个小伙伴为上学的学费而发愁,当时学费不是交钱而是要交粮食,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后决定去当兵。乡长见有8个人要去,便告诉他们出去打仗的人回来得少,希望他们能考虑清楚。几个人异口同声决定要去,当时乡长就给他们发了5块钱,连夜把几个人拉到了县城。
第二天,郭锡崑的家人得知了这个情况,父母追了过去要把他拉回家,家人告诉他打仗很辛苦,但郭锡崑铁了心要去。他排行老二,家里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换给小的穿,一身衣服从里到外基本都是家里的兄弟姐妹们轮流穿。当时,瘦小的郭锡崑只有85斤,如果要去当兵,父亲就要他把所有的衣服脱下来给兄弟们穿,最后他只剩一条短裤在医院检查身体。当时护士班的班长段秋芳看他如此执着,就把他留了下来,给了他一些衣服。这之后,郭锡崑每天在医院帮病人打饭、收拾大小便,做起了男护工、警务员的工作。两个月过去了,郭锡崑任劳任怨的表现,大家看在眼里,于是他收到了衣服,顺利参军。
参军后,和他差不多十六七岁的男孩都被送去训练,都以打枪为主,手枪、步枪、机枪,这三个一定要训练。在南方剿匪时,他不幸从山上摔了下来,受伤住了院。从医院出来后,他坚持锻炼身体,原本仅有一米六几瘦小的郭锡崑,一下子蹿到了一米七几,衣服也换成了大号。“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我如果不坚持,他们就不要我了。”郭锡崑回忆。
身边战友牺牲,大家愤怒极了
之后,郭锡崑和其他人收到了衣服、照了相。4月初,部队接到命令说连夜出发,从驻地江苏江阴赶到朝鲜新义州。1953年,他和战友都被分配到各个部队。这之后,他做起了卫生员的工作,随身背着一个箱子,打针、包扎、抢救伤员。
郭锡崑有个战友姓袁,在炮兵团,大家送他到房间门口时,小袁头突然歪了。“我们还问他,‘小袁,你干啥呢?’结果发现人就这样被冷枪打死了,本来大家高高兴兴地一起向门外走,他就突然这样牺牲了,看到他的尸体时,大家非常难过。”郭锡崑难过地讲述着。“我还年轻,看到战友牺牲后什么都不顾了,就想拼命,也不怕死,就想保卫祖国!”郭锡崑坚定地说。
子弹是从战友小袁左侧脖颈斜上射穿脑袋,让每一位战友都为之愤怒。“当时我们就没想着还能回家,我们也不害怕,就想着救更多的伤员!”从那天起,郭锡崑和战友苦练基本功,训练如何尽快发现伤员并及时抢救。
每天忙着救治不断送来的伤员
讲起战场上抢救伤员的经历,郭锡崑停顿了一下说,残酷的场面太多了。当时,担架队由朝鲜女人组成,她们在前线把伤员往回抬,送来后卫生员们赶紧上前查看,不吭气地赶紧抢救,还能吱声地赶紧检查。卫生员们用剪刀把衣服剪开,发现有腿打断的、肠子跑出来的,还有一些是半个脸都打掉了,断胳膊断腿的伤病员太多了。伤员被送来后,该包扎的包扎,包完以后赶紧拉走,至于伤员姓什么叫什么,大家都没有时间问,正在给这个包扎,旁边又送来了一个,只能赶快处理。有一场手术,要用钢锯把炸花了的腿锯掉才能保命,大夫看完伤病员后立即喊道:“小郭,动手,锯!”当时他硬着头皮就上,钢锯和现在家里用的钢锯一样,没有打麻药,伤员疼得说不出话,地上铺着白布,伤员就躺在白布上,腿锯完,包扎好,马上用担架抬走。
就在他们处理伤员时,部队同时也在向前推进,卫生员也需要随着部队一同前进。
伤员的惨状,战场的残酷,郭锡崑见得太多了。战争的残酷,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今的和平年代。
抢救伤员时,他不幸中弹负伤
金城战役时,他和战友曾经一天一夜一起抢救了200多个伤员,他们所在的包扎所一共抢救了7000多人。有一次在抢救伤员时,敌军的机枪扫射过来,一发子弹射进了郭锡崑的右小腿,所幸没有伤到骨头,部队得知后让他去二线,但他一直在一线坚守了15天。
金城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8月下旬,部队开了庆功会,郭锡崑荣立三等功。
8月底,部队接到命令开拔回国。回国后,他发现当时一起入朝的八十几名医生只回来了4个,当兵的战友,只回来了9个。
收藏了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饭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部门为了保障志愿军的粮食供给和军队的正常生活,发行了一些饭票。部队的干部战士如果去其他部队外出办事,需要先领取饭票,再去就餐单位支付。过后,收到饭票的单位就跟后勤军需部门核对报账。郭锡崑收藏的这枚竖版饭票,便是1952年首发的版本,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发行,用餐时间是一天,饭票背后写明了使用须知。
郭锡崑回忆说,在入朝的最后两个月已经没什么任务了,他和战友到处转,可以凭这个饭票去吃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食堂,穿着部队的衣服,到哪儿都能坐,凭这张票就可以吃饭。
相较于初入朝鲜时的一口雪水一口炒面,郭锡崑当时的伙食就好多了。食堂里大多是罐头食品,猪肉罐头、牛肉罐头、鸡肉罐头。志愿军行军时一人配发10个罐头,如果跑不动了,枪不能丢、被褥不能丢,罐头可以放在地上,继续行进的后勤人员会陆续捡起装好。
这辈子没有遗憾,很满意自己选择的路
“我感觉我这一生很顺利,我对选的路也非常满意。当兵以后,1953年入团,1957年入党。”郭锡崑感慨道。那时在部队也有好处,可以学习文化。每天下午听两个小时的课,他因此在部队里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
1958年复员后,郭锡崑来到上海橡胶厂,之后到东北实习。当时在广州华县复员团有两万多人,包括郭锡崑在内共有8个人被分到兰州,因为学历不错,进入兰州石化橡胶厂后,他一直做助理工程师,干到退休。讲到这里,他深感自己很幸运。
郭锡崑笑着说,虽然他现在工资并不高,但他从来没感到过委屈,因为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那真是太幸福了。已经86岁高龄的郭锡崑感慨:“我现在家庭幸福,有老伴有子女,我很知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李庆 见习记者 李素素 实习生 张文娟 任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