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张致和:我们消灭了敌人一个连
扫码看视频
一个偶然的机会,17岁的他参军入朝作战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张致和的母亲参加了工作,成为乡上的妇女代表,一次去区政府开会(当时属永登县管辖,现为武威市天祝县),由于路途遥远,母亲骑着毛驴,张致和牵着毛驴送母亲去区政府开会。“开完会后,区政府的领导动员我母亲将娃娃(我)留下参加工作,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加之我的几个同学也在,我也很想留下和同学们玩,便答应留下了。对于当时啥是工作根本不懂。”张致和说,当时区政府设立了武装班,他成为一名通信员,每天站岗看守在押人员。到了1951年2月,全国都在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就跟随天祝县岔口驿乡的青年们离开家乡应征入伍了。
随后,张致和被送到永登县城参加新兵集训。1951年5月,他随部队到青海享堂训练,之后补充到了青海乐都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一团。1952年5月,部队前往昂拉剿匪一个月,当年年底随部队乘火车前往吉林省通化,期间部队还组织了从朝鲜回来的战斗英雄作报告。又过了一个月,张致和便随部队过了鸭绿江,乘火车进入朝鲜。“我记得过了鸭绿江,部队便开始隐蔽起来,白天不敢走,就在树林里休息,晚上才开始行军。”张致和说,徒步行军3个晚上,与前沿部队会合后他被分配到了警侦工兵连,成为了一名通信员。
上了战场才发现,敌人并没有那么可怕
“1952年冬季,连队与38军前沿阵地的连队换防,从换防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这期间我在马良山参加了5次战斗。”张致和说,“在入朝作战前,听说敌人个头高大,武器又先进,我真的有点怕了,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上了战场才发现,敌人并没有那么可怕。”
张致和说,在马良山战役中,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很多先进武器轮番进攻,而志愿军只有少量的重型武器,主要以轻武器为主,而他所在的连队只有步枪和手榴弹,一枪一枪地打,敌人的机枪可是连续发射,不好躲避,而敌人的炮弹打过来后,就会在地面炸开一个大坑,躲避不及就会被炸死。通过几天的战斗,他摸清了敌人机枪和炮弹的规律,听着声音就能辨别躲避了。“机枪扫射时子弹基本是直射的,一般不好躲避,而炮弹打过来后在地面炸开形成扇形,向上散开,听声音辨别趴下就不会受伤。炮弹很危险,但只要打不到身边就基本没事。”
1953年5月,张致和所在的连队一排进攻敌人的阵地,二排换防。“和我一同入朝作战的红古籍战友王守信就在一排,我们二排换防后在阵地上守了3天,之后一排再次上阵地,王守信就再也没有下来。”说到这些时,张致和的眼眶浸满了泪水,“当时没料到敌人采取了正面佯攻和侧面攻击,看着正面的敌人攻上来了,我们出去应战时,敌人却跑了,结果被侧面敌人的炮兵打了个正着,由于一排在阵地下面,伤亡很严重。”
张致和说,在马良山阻击战中,他们一排和二排传递信号是采用绳索联络的,在绳子上绑上罐头盒,以罐头盒发出响声的次数为信号,摇动3次表示进攻的敌人距离阵地很近了,他们就把手榴弹放身边,等到敌人进入有效投弹距离后,就投弹攻击敌人。“我测算过,向山坡下投掷手榴弹的距离为七八十米,而手榴弹向上投掷的距离为20米左右,爆破筒的距离就更近了,10米左右。”他说,当时他年轻气盛,向上可以投掷手榴弹50米远。“我入朝作战时已经是阵地战了,在马良山阵地左侧42号阵地,先前的部队已经挖了很多坑道,好隐蔽,我打死了3个敌人,打伤的比较多,被连队评为神枪手。在马良山100号高地反击战时,我们消灭敌人一个连150多人,夺回了阵地。”
“在战场上我还营救过一名战友,当时我们3人去侦察敌情,在返回途中被敌人发现了,其中一人牺牲了,一人受重伤,是我一个人将他们拖回阵地的。”张致和说,当把他们完全拖回到我方阵地后,他彻底地累趴下了。
张致和说,他的屁股、胳膊上留有弹伤,脸部有子弹擦伤,荣立三等功一次,连队奖励5次,营部嘉奖2次。
“想再穿一次军装!”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共同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8月,张致和火线入党。由于他热爱学习,政治立场坚定,带兵有方,不断被提拔任用。1955年2月他被分配到第一军第一师一团工兵连当班长;1956年2月送到一军文化补习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为排长;1957年至1958年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步兵预备学校学习,1959年派到甘肃武威步兵学校学习一年军事,年底返回河南省安阳市原部队任3营8连排长,1960年5月任3营8连副政治指导员,下半年任坦克11师41团坦克二连指导员,1970年升为11坦克师通信独立营政治教导员。1964年10月授予少校军衔。
1978年4月转业后,张致和被分配到河南省驻马店文教局任第一副局长、局长;1986年1月调入兰州市红古区政法委任代理书记;1987年3月,调任红古区物价委员会任主任。回到家乡工作后,因为工作突出,1986年12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红古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老人是否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张致和说:“在战场上我受过3次伤,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是幸运的,而且有正式工作,子女孝顺,退休后也很幸福,我很知足,就是想再拥有一套军装,再穿一次军装!”
档案
张致和,生于1933年11月,汉族,兰州市永登县人,今年90岁,中共党员。1951年4月从永登县应征入伍,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团警卫连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月编入志愿军一师一团警侦工兵连,任通信员,自那时起,他从一名战士做起,直到任营政治教导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战斗5次,负伤3处,荣立三等功1次、受嘉奖5次,被评定为三等乙级残疾。1964年10月授予少校军衔。1978年4月转业后,先后到河南省驻马店文教局、兰州市红古区政法委员会、兰州市红古区物价委员会任职,1986年12月当选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红古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4月退休。
■采访后记:
老人精神矍铄,略带着家乡口音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故事,有些话语记者听得不大清楚,老人的女儿在一旁不断给记者“翻译”。因年代久远,老人对一些事已记不清了,但老人的老伴说,对于参战经历和在工作中岗位上,他都会用“抗美援朝精神”和在部队上创建“四好连队”的精神激励自己,所以,他在工作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张致和说,战争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建立起坚硬如钢的民族自信心。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们。“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我们更要激励现在的年轻人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了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李庆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