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有风景 前头是产业 我市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红古区部分地段农村公路俯瞰
从市区到县城、从县城到乡村、从国省干道到乡村小路,条条公路纵横交错,“毛细血管”四通八达,串起了千家万户……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沿着蜿蜒悠长的农村公路徐徐展开。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高水平打通乡村振兴“大动脉”,推进农村路网提质增效工程,促进农村公路面貌提升。如今,在兰州市各县区,宽敞、通畅的交通网络,不仅畅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条条大道通到村
铺就乡村振兴路
走进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在村庄间延伸,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路网,展现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前的青土坡村只是泥巴路,且交通闭塞,村民最怕下雨天,因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青土坡村村民这样说。近年来,红古区委、区政府把硬化路修到了村门口,使青土坡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不仅拉近了城乡距离,也让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农村公路畅通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也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红古区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大重点来抓,不仅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还打通了农村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红古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26.479公里,其中县道2条18.777公里,乡道7条78.672公里,村道359条429.030公里,桥梁17座562.18延米,公路管养率100%,4镇3街道34个建制村均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的“两通”目标,形成以国省干线为放射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道为延伸,相互配套、区域协调的立体路网,为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支撑。
红古区农村路建设只是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如今,放眼兰州大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乡通村路密密麻麻,纵横交错。近年来,兰州市把“四好农村路”作为改善民生、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全力加快推进建设,努力让农村因路而美、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改建各类农村公路2854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794.1公里。兰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红古、皋兰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榆中成为“客货邮融合发展”省级示范县。
“四好农村路”
赋能全域旅游升温
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的什川镇,过去由于交通不畅,导致游人进不来,村民守着金饭碗没饭吃。近年来,皋兰县什川镇抢抓机遇,依托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公路网,让什川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以前,梨花盛开的时候每天有近千辆车开进来,但由于车多、路窄游客根本走不通。如今好了,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支持,现在路修通了,也变宽阔了,既给村民出行带来了便捷,又增加了自驾游的客人,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皋兰县什川镇党委副书记陈大旭感慨地说。
什川镇道路的蝶变只是皋兰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侧面。2017年以来,皋兰县累计投资2.53亿元,先后完成(自然村)通畅工程、“千村美丽”示范村组道路硬化、窄路面加宽改造、“畅返不畅”、自然村组道路等农村公路196.2公里,优、良、中等路比例达87.43%,高质量实现了建制村通硬化路的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任务,在全省率先取得了“村村通”畅通率百分之百的优异成绩。2021年,皋兰县荣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称号,正式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一个示范县;2022年,皋兰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走进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只见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让人眼前一亮。这条柏油路是浪街村园小路至浪街生态旅游示范路,全长3千米。该路段提质升级后,更加方便游客进入村庄休闲游玩。在道路提质升级的同时,该村配套建好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聚集人气,为乡村文化旅游赋能增效。
而在红古区新庄台,村里新修建了民宿,让昔日的小山村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村”。每到节假日,到这里入住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像这样的农村在红古区数不胜数。它们虽然地处偏僻,但随着交通路网的日益健全,优美的自然环境被外界所关注,村民的收入随着交通的便捷也飞速增长。
“随着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成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兰州市各县区因地制宜推进旅游路、产业路建设,通过‘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特色餐饮、农家乐和民宿应运而生,特色产业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农村道路支撑成为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兰州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的农村公路早已不再是单纯出行的路径,它串起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一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偏僻村落,成为一个个热闹非凡的旅游村。
做活交通物流
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路通产业兴。随着交通的不断完善,兰州不少农村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的机遇,发展特色产业,逐渐让农村公路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
近日,皋兰县什川镇首批白兰瓜上市,在白兰瓜采摘园,几十辆快递货车一字排开,等待装车发货,将白兰瓜送往全国各地。
白兰瓜已成为皋兰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是皋兰县一张响亮的名片。除了白兰瓜,软儿梨、禾尚头小麦等一系列特色产业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众多客商青睐,几年间,交通物流、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据皋兰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皋兰县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皋兰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积极筹备建设“一中心一站”(皋兰客货运枢纽中心、黑石镇客货运站),形成了以邮政、供销、电商为基础,申通、中通、圆通、韵达、顺丰等23家快递物流公司为补充的“县级中转,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物流体系,结合“客货邮”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县邮政分公司开通邮路专线,代运报刊、快递,盘活客车运力资源,开通510路(皋兰至九合)、520路(皋兰至动物园)、508路(皋兰至西岔园区)等邮路专线,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提速,释放农村内需潜力,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榆中县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客货和邮政、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争取省级农村客货邮综合服务示范站点7个,示范线路2条,进一步完善了末端农村物流节点,畅通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下乡,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兴。尝到交通物流带来甜头的不仅仅是皋兰县和榆中县的村民,还有红古区各地的村民。近年来,红古区积极推进区、镇街道、村三级货运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货运模式,加快实施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北环路公交枢纽站、G6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连接道路改扩建及综合交通物流园等一批重点交通物流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客货运深度融合发展交通物流。此外,红古区还依托川海大桥、团结大桥及海岗公路等重点交通枢纽,稳步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川海到家、红古在线等本地电商平台扩大规模,全力构建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区级分拣调度运营中心1个、村级综合服务站26个,统筹解决了农民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和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难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典型案例
被道路改变的小山村
大横村是皋兰县黑石镇的一个偏僻山村,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以前是毛路,雨天很难通行,阻碍了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经济的发展。”提到过去的交通状况,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焦兴全感慨不已。
近年来,皋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落实国家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中之重和一项利民便民惠民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彻底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道路修好后,大横村不仅迅速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还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带来多个工作岗位,贫困户也实现脱贫致富。“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收购商的车也能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焦兴全说,道路硬化打通了村民致富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了制约当地发展的交通基础瓶颈。
道路的修建,让这个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记者手记
建设“四好农村路”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近年来,坚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我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强县域”行动的重要抓手和务实之举。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不仅畅通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而且促进了城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一条公路改变一个村庄,一条公路带动一项产业,一条公路致富一方百姓。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中,“畅、安、舒、洁、美”的“四好农村路”将会为百姓带来更美丽的希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珊珊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