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局以大型赛事高水平举办助力“强省会”行动战略 软硬实力兼具 体育事业腾飞
运动员在训练 孔德胜 摄
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落幕不久,我市体育健儿在各自赛场上争金夺银,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位列各参赛代表团首位,而兰州市也用一场高水平的大型赛事,彰显出了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愿景,助力了“强省会”行动战略。
体育事业的发展,软硬实力都不可缺。硬实力上,传统校、市体校、市体工队等训练单位常年抓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带动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而奥体中心等场馆设施的建设,不仅缓解我市体育场地不足,也成为高水平举办省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保证。软实力上,运动员生活、训练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运动员出路不断拓宽,让竞技体育发展动力越来越足。群众体育全面,场地建设步伐加快,活动组织多姿多彩。学校体育发展中,各类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各校的品牌。体育产业在体育彩票的带动下更是大步向前。正是有了这些软硬实力的提升,成了省运会上兰州体育健儿争金夺银的有力保障,也使得兰州体育事业成为城市“活力”的原动力。
办省运彰显体育硬实力
2018年,我市获得了第十五届省运会承办权,极大地提振和激励了全市人民的士气。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各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市体育局紧扣“文明城市、一流赛会、优美环境、优质服务”的总体目标,高规格组建赛事筹委会,采取每天统计一次工作进展,每周解决一次具体问题,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议的工作方式,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筹备工作。省运会兰州市筹委会各工作部积极学习借鉴陕西全运会成功办赛的经验,分别制订了安全保卫、疫情防控、交通保障、接待服务等21个专项保障方案,保证各类人员力量和设备到位,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场馆建设上,为保障省运会的举办,兰州奥体中心的建设被提上日程。2019年7月27日,开工的礼炮在七里河区崔家大滩片区上空响起,奥体中心于这一天破土动工,包括一场三馆一中心。以“舞动于丝绸之路上的花朵”为设计理念的奥体中心拥有“玫瑰”体育场馆、“郁金香”综合馆、“百合花”游泳馆、“荷花”网球馆、“兰花” 体育综合体,恰似“五朵金花”绽放在黄河之滨。2022年4月竣工并完成各项测试后,奥体中心投入到了省运会的比赛之中。省运会期间,凡在奥体中心举办的赛事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在采访当中来自省内其他市州的运动员、教练员们更是对奥体中心赞许有加。
兰州体育健儿能在省运会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与常年坚持训练是分不开的,兰州市体工队、市体校以及传统体育学校等,不断代培养年轻选手,让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用之不竭。而近一年来,我市竞技体育坚持以赛促练,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夺得甘肃省代表团首枚奖牌,2021年全国U16、U14柔道锦标赛中我市年轻运动员获得三枚金牌,为兰州市乃至全省争得了荣誉。成功举办兰州市第九届运动会,锻炼了我市参赛队伍,为促进城市发展、展示城市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修订了《兰州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全年培养二级运动员183名,确保运动员等级审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推全民健身提升体育软实力
元旦冬泳、兰州马拉松赛……每年我市都要举办百余场全民健身活动,不仅为市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健康舞台,更为城市注入了活力。此外,体育进校园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满足孩子们锻炼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体育彩票的带动下逐年发展向好。这些软实力,让体育不再是枯燥、单调,而是更加时尚、更具魅力。
过去的一年里,市体育局紧盯群众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立足山水城市和各县区自身特点,举办第32届元旦黄河冬泳表演、重阳登高健身大会等活动150余场,其中线上赛20余场,累计参与人次达50万,引导各县区举办西固关山自行车赛、皋兰县黄河古道山地越野赛等赛事20余项。完成北山景区马草沟健身步道2.5公里和黄河两岸5个全民健身广场建设。结合全民健身需求,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90名,为群众健身提供有效保障。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形成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采集5类人群1万余个体质监测样本数据,完成国测任务。
在青少年体育发面,市体育局以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己任,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制订印发《兰州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教融合”方式,还结合各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工作积极打造体育特色学校。据统计,我市传统体育进校园参与学校累计达180所,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在中小学生单项赛事的举办和省级青少年锦标赛参赛备战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扶持力度,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赛事培养体系。
体育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稳步前行的态势。市体育局积极践行以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体育产业发展初现活力。过去一年里体育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5%,完成体育彩票年度销售额10.39亿元的任务,市场份额稳居全省第一。编制完成《兰州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兰州市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谋长远发展展现体育带动力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处在快车道上,但仍有短板。首先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各项数据与国家提出的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其次“三大球”项目发展滞后,专业队和职业化仍属空白,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三是体育产业底子薄、规模小,缺乏示范性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高。为了弥补短板,使得我市体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市体育局也提出了长远发展计划。
在办好省运会,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谋划兰州奥体中心运营。发挥省运会主会场作用,按照“管理和服务并重、支持和激励并行”原则,从大型赛事引进、体育产业扶持、体育文化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坚持在“体”字上下功夫,在“赛”字上做功课,在“服务”上做文章,全力支持奥体中心运营,努力将兰州奥体中心打造成体育文化服务综合体。此外,统筹谋划“三大球”队伍组建,发挥省会城市资源优势,创新“省队市办、市队校办”的发展模式,统筹谋划青少年“三大球”队伍组建。
在群众体育发展上,到2025年,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民惠民、不断完善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体育健身设施举步可就,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广泛普及,体育社会组织充满活力,智慧健身管理便捷应用。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38.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7块。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举办科学健身知识大讲堂10期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以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
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赛促练强化各训练单位积极参与全省、全国各类竞技体育比赛,提升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培养领军型教练员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严格等级运动员的申报、审批等服务事项,加强专业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工作,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在体育产业发展上,落实《兰州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激活体育消费潜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高危体育项目监督管理。开展打击“假彩票”等专项治理行动,完成体育彩票4亿元年度销售任务。建立体育领域“红黑名单”,深化全市体育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完成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和全国体育场地常态化普查统计工作,进一步摸清工作底数。有序推进体育产业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亿元。
在学校体育发展上,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做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布局,巩固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成果,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力。建立完善由下至上、层层选拔的竞赛组织办法,高质量举办兰州市青少年各项比赛,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赛事和冬夏令营活动。
“强省会”行动战略的提出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我市体育产业、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确定了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为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政策依据,我市体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总策划 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