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如何孕育一流艺术院团?加减乘除,引来好戏连连
较之东部发达地区,甘肃省兰州市的经济底子谈不上很强。然而,正是在这座深居西北内陆的城市里,一家地方文艺院团突出重围,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一流院团的路子。这家地方院团,名唤兰州大剧院。
20多年“好戏连连”
盛夏时节,半月谈记者走进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音乐厅。在这栋颇具文艺范儿的现代化大楼里,兰州大剧院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练功挥汗如雨,为今年的《大梦敦煌》巡演做准备。压腿、拉伸、旋转、跳跃,每个基本动作,她们都一丝不苟。女主角月牙的扮演者陈彦汀说,作为新一代《大梦敦煌》的接班人,必须每一秒都认真表演,让观众通过舞蹈感受敦煌艺术之美。
《大梦敦煌》剧照
兰州大剧院院长敬国欣介绍,经过逐步“扩容”,兰州大剧院才演变成如今的集团式演艺机构。2000年,兰州市歌舞团汲取敦煌文化营养,大胆创排“舞蹈美、音乐美、剧集美”的《大梦敦煌》,在公演后取得良好效益。兰州市委、市政府借此机会,以兰州市歌舞团为龙头,陆续整合所有市属文艺院团和演出剧场,于2007年成立兰州大剧院。
自成立后,兰州大剧院便立足地域文化守正创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除了早已成为中国文化海外名片的《大梦敦煌》,兰州大剧院于2012年荟萃汉、回、藏等10多个民族的鼓舞艺术,创排大型鼓乐舞《鼓舞中国》。2021年,该剧院又借鉴经典革命歌曲音乐元素,吸收陇东民歌元素,创作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展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献礼建党百年。
兰州大剧院演出负责人程红说,大剧院的商演模式是从《大梦敦煌》起步的。过去,国有文艺院团只有被地方邀请去表演,才能有业务。《大梦敦煌》剧组却主动走南闯北,开辟演艺市场。几百人的剧组,光道具卡车就需4辆,成本不小。能否回本盈利,全看票房卖得好不好。较高的营销压力倒逼剧组不断磨砺技艺,反而俘获观众的心。
截至目前,《大梦敦煌》总收益已破亿元,被誉为新世纪国产舞台剧“多产出、多演出”的成功范例。2021年虽受疫情影响,兰州大剧院经营收入仍超2000万元。
兰州大剧院艺术总监苏孝林说,兰州大剧院演出足迹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用精品剧目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如此,兰州大剧院还加大惠民演出,每逢旅游旺季,便在兰州音乐厅和黄河沿岸的露天广场,为广大市民游客表演交响乐、歌舞剧、戏曲等节目,送上文化盛宴。
随着时代发展,兰州大剧院在歌舞剧院的基础上,陆续成立兰州交响乐团、兰州芭蕾舞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等演出团体。它们全部跻身各自领域的国内一流之列。
加减乘除:剧院改革成功之钥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兰州大剧院繁荣发展背后,有院团改革和科学管理的隐藏密码。
加——抱团扩容,形成平台。敬国欣介绍,在兰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兰州大剧院通过改革整合兰州市属文艺院团和剧场,解决院团演出的场地和剧荒难题。人员、设备、场地共享共有,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在懂业务、会管理的院团领导班子掌舵下,多种艺术门类得以融合交互,形成干事创业大平台。
减——简化管理机制,搞活创新氛围。大剧院心稳、身顶、气振,好作品才能源源不断。敬国欣说,大剧院在利益分配上不搞论资排辈,只以业务论高低。大剧院每年邀请国内业界知名专家进行“拉幕式”考核,本单位领导则需回避。大剧院根据考核分数执行绩效工资,演职人员考上哪一档,就拿哪一档的工资,每年调换一次。这种“艺术家评定艺术”的考核方式能够真实反映演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激励大家不断追求卓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仁说,兰州大剧院理顺了内部体制机制,激发出创新创造活力。
乘——建立“青训”基地,聚合优秀人才。为了维持高水平演出和孕育创新能量,兰州大剧院成立“青训”基地——兰州歌舞剧院舞蹈分校。兰州歌舞剧院舞蹈分校校长吴玮玮说,分校采取兰州大剧院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方式,每年为全国各高校和兰州大剧院输送大量优秀苗子。借助自身“青培”力量,兰州大剧院实现演艺人才的自给自足。据了解,兰州大剧院目前拥有一线演出人员300余人,其中90%是自己培养的。兰州大剧院歌舞团负责人马欣说,除了内部传帮带,大剧院每年还会邀请国内舞蹈界顶尖大咖前来授课指导,使年轻演员业务素质快速提高。
除——打破创作藩篱,打造一流剧目。想要高标准打造一流精品剧目,画地为牢、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尤其对于远在大西北的兰州大剧院而言,想要勇攀艺术高峰,必然要凝聚各地艺术英才和创作资源,自觉将艺术创作融入市场化运营。针对此,兰州大剧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常态化交流方式,借智、借力、借景。比如,与国内创编名家合作,联合创作民族歌剧《西风烈》,创排红色儿童剧《大豆谣》等。据了解,目前兰州大剧院已经与谭盾、李心草、余隆等著名艺术家形成稳定业务合作机制。
期盼进一步种好“试验田”
受访艺术高校专家、文艺院团负责人、地方文化干部等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基层文艺院团在发展改革中一路走来,从国有建制到差额补贴,从文企联姻再到全面改企推向市场,每一步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来看,全国基层文艺院团普遍存在生存与发展难题,难以突破唱响主旋律和走向大市场的矛盾,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有的地方基层文艺院团在改制之后甚至处于瘫痪状态。
与之相对照的是,兰州大剧院突破地方经济发展限制,在剧团改革层面卓有成效,对地方院团发展之路做出了有益探索,成为新时代地方文艺院团发展的“试验田”。
但同时,兰州大剧院目前仍面临人财物供给不足、支出负担沉重、优秀人才培养难、独立创作市场接受度高的主旋律作品难度大等问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艺院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开支巨大,无法靠资产积累形成有效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兰州大剧院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良性循环和较脆弱的稳定发展状态。
一些业内人士期盼,从扶持精品创作、加大人才支撑等方面,形成稳定投入机制,为大剧院演职人员创造更宽松的艺术环境,建成优秀文艺作品孵化、创作、推广的完整链条和产业集群,把兰州大剧院建设成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一流院团。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