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懈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青年是什么?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今天,在祖国西北一隅的兰州,便有这么一群青年,他们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被他人定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悔青春。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刚参加工作的张琳、退役军人志愿者马立锋以及已退休的老教师卢繁,聆听了他们的青春故事。
1 青春不设限
通往青春的道路不止一条
2014年,还是学生的张琳便加入了支教团,第一次就去了会宁的一个小乡村支教。2022年,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张琳决定继续当一名青年支教老师。“毕业后我找过很多工作,但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支教,更何况我的根在那里。”张琳的老家就在甘肃会宁,这让她继续支教的决心又坚定了一分。
从18岁到26岁,张琳的大半青春都在支教中度过。“几乎每年寒暑假我都会跟着支教团去支教,支教团成员基本上都是志同道合的90后。”几年来,张琳走过了白草塬、侯川、郭城驿等大大小小6个村镇。去年暑假,张琳含泪挥别白草塬乡的小朋友,结束了自己学生时期的支教时光。“印象最深的是临行那天,我们哭作一团。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青春和付出都值得。”
支教活动暂告一段落后,张琳便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但她仍然会时常回忆支教时的青春岁月。“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只要你有诗有远方,就有青春。毕竟通往青春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非常愿意将青春挥洒在支教事业上。”今年4月,张琳重新联系支教团,报名了下一期的支教活动。
2 地域不设限
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35岁的马立锋是陕西渭南人。2005年,他参军来到兰州。8年后,他通过网络招募加入了兰州市城关区阳光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并于2015年12月,参与组建甘肃省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服务队。此后,马立锋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便挥洒在金城大地上。
马立锋是该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同时也是兰州市首位坚持无偿献血、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液、登记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三献志愿者”。“我花了两年时间说服家里人签署捐献同意书。”提起此事,马立锋表示非常理解父母的想法,但他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决定。在他的联络下,甘肃登记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从2015年的28人增加到如今的8.2万余人。
今年是马立锋来到兰州的第17个年头。去年12月退役后,他决定留在兰州。“我很想念我的家乡,但是我也很热爱兰州这座城市。虽然我是个‘老’青年了,但我将继续发光发热。”马立锋说。
3 年龄不设限
任何时候都是正当时
“说起我的青春,那都是前半辈子的事儿啦!”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师卢繁在采访中聊起自己的青年时光时,心潮依然澎湃。
“读书的时候就十分热爱化学,想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78岁高龄的卢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学事业,选择一辈子和化学公式及元素打交道,只为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和人民。“当时我们都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我们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育人。”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卢老师用毛主席的诗句时刻激励自己,“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青春年少,岁月也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是我们却打磨出了一颗更坚强更成熟的心。青春不老,任何时候都是正当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望1919年5月4日,那个时代已不可复制。而青年,亿万活泼的中国新青年,依然向光而行、奔跑、成长,创造改变。在21世纪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新一代青年的使命,才刚刚开始。致青春,致未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