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私奉献中唱响青春之歌
如果寻一抹色彩来晕染这座城,那一定是活跃于兰州大街小巷的“志愿红”。他们着红衣戴红帽,出现在需要陪伴的老人身边,出现在需要呵护的儿童身边,出现在需要关怀的残疾人身边……后疫情时代,我们愈发珍惜当下的人和事,更感动于身边这样小小的“微光”。从清扫垃圾、环境保护的现场,到上门义诊、免费义剪的社区,再到疫情防控、守护群众的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像一道道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城市,奏响着一曲曲志愿服务的时代交响。
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服务工作的载体。春运“暖冬行动”一直以来是兰州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重头戏”。2022年春运期间,在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始后的短短一周,就有20余支志愿者队伍和400名青年志愿者、社会人士踊跃报名。“作为志愿者,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自己的点滴之举,让来往于兰州的旅客们平安回家,过个好年!”来自兰州市城关区阳光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的刘菊英说,她已经连续5年参加了兰州市的春运“暖冬行动”。正是因为有青年志愿者们身体力行的支持,兰州的春运“暖冬行动”的志愿服务时长排在了全国第一,稳居“C位”。
兰州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始终奋勇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红马甲”“红袖章”遍及金城大地,成为驱散阴霾的一束温暖的阳光。今年3月初,新冠病毒再次卷土重来。86支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7735名志愿者迅速在团旗下集结,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协助开展测温、登记、核酸检测、消杀等各项工作,他们勇当守护员、勤务员、防疫员……从“前线”到“后方”,发挥着生力军作用,让“志愿红”闪耀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辛苦吗?”“不苦,应该的。”“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志愿服务能为大家做点事,很开心。”“我也曾得到过志愿者的帮助,现在我能被大家需要,感觉真好!”驻建兰街道的56名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歇息之余互相打着气。他们在10天时间里,累计帮扶居民55200人,搬运生活物资21600余包(件),核酸检测辅助54300余人。
小善渐而大德生。近年来,兰州市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从2019年的38万到如今的65万,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大基数的志愿者,兰州市一个个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落地生根,受助人群覆盖多个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
“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个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发亮。”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患自闭症的孩子,因而这群孩子也被温柔地唤为“星星的孩子”。当“星星”的光芒变得微弱无光时,总有人愿意为他们擦去灰尘,重新点燃光亮,他们就是青年志愿者们,他们中有甘肃省歌剧院的专业舞蹈人员、音乐老师、有兰州大学的青年学生……120余名志愿者们依托“星星的孩子不孤独”特殊儿童特长教育志愿项目,坚持为孩子们免费上课,几年来共计开设课程242期,968个课时,覆盖这个特殊群体4926名儿童。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近年来,兰州市通过举办“兰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1+1+N心理援助项目脱颖而出。1+1+N就是1名医生+1名心理咨询师+多个志愿者,进驻到社区开展防疫知识宣讲、心理援助、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截至现在有志愿者258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6人以及20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与80余个社区签署共建协议,覆盖人群200余万人。项目也最终促成了甘肃心理咨询专线12355的开通。在疫情期间,1400余名甘肃心理志愿者坚守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另一端,为全省心理援助奉献了超过16000小时的公益服务。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他们多年来深耕自己所擅长的志愿服务领域,用热情、专业、高效的服务精神,诠释着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共同展示着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他们是“大爱”的传递者,是文明的领航员,他们的凡人善举也正在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回馈社会。
兰州市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青志协活动保障部部长常安绥自身是残疾人,先天性失聪、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从汶川地震到岷县救灾,从偏远山区的孩子到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从参加红十字会宣传工作和义务劳动到帮扶贫困残疾老人做饭洗衣、只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她的身影;法律援助志愿者达爱民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具有丰富的一线法律实务经验,常年为兰州市各个社区多次提供公益法律讲座讲堂,无偿为社区所辖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及相关公益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志愿者杨尚儒在疫情期间多次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为求助者做心理疏导工作,并先后通过组建心理援助团队,甘肃省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团队扩大救助覆盖范围……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引领广大青年踊跃投身社会公益一线,让青春之歌唱响在金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 超 唐 瑞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