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党员树起红色旗帜 支部建成战疫堡垒 ——兰州市城关区区直机关党员干部战“疫”纪实(二)

2021-11-26 08:57:26 智能朗读:


城关区文体旅游局党员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一线驻守


城关区文体旅游局党员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一线

空中连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兰州拉响疫情防控警报后,在城关区文体旅游局的会议上,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

“丁零零。”2021年10月19日晚18时20分,城关区文体旅游局疫情服务工作电话急促响起。

“你好,我是甘肃小众优品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我看到了你们发的紧急通知。”

“不要紧张,慢点说。”

“我们的旅行团现正在返回兰州,车上是来自云南的18位游客,有6人于10月15日乘坐D2746嘉峪关南—兰州西6车,与确诊病例1为同一车次同一车厢。现向你们报备,请示接下来怎么办?”

“就近停靠,所有人不得离开车辆,我们马上安排。”接到报备电话后,区文体旅游局立即向联防联控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隔离酒店,安排专人跟进管控自天水方向返程中的所有旅行团。

19日晚21时,该旅行团一行20人(游客18人、司机1人、导游1人)直达隔离酒店集中隔离。

因第一时间阻断了该旅行团疫情传播链,城关区文体旅游局得到了甘肃省文旅厅表扬:这体现了“兰州市城关区以‘首善之区’的责任感,更是架起了联通政府与游客的疫情防控“空中连线”。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发展,整个城市由热闹变得安静,一首《你就是兰州》在微信上传唱,“当你居家隔离,耐心等候;当你排队检测,一次不漏;当你拿起小喇叭,哑了咽喉……”萧瑟和寒冷中,质朴而真诚的旋律流进每个奔忙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内心,温暖着市民们居家战疫的生活,也给兰州战胜疫情带来了无限力量。

“丁零零”,最近一段时间,疫情服务工作电话此起彼伏。

“我最近去过某地需要报备。”“我想问问哪里能买到胃药?”“核酸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啊?”旅客中有的报备出行情况、有的投诉矛盾纠纷、甚至埋怨……

“登记下了。”“我们给你们送药。”“核酸结果再等等。”工作人员向来电游客一一解答。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城关区文体旅游局机关党总支组建了由24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为滞留隔离的游客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服务,持续保障游客住宿、就餐、就医、购物等需求。

10月20日15时许,云南隔离团队老年朋友急需部分生活用品和阿司匹林、血塞通等药品,文体旅游局的党员干部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协调解决。半个小时后,这些物品交到了老年旅客手上,他们感动地说:“兰州人真好!兰州真是一座有爱的城市……”

胸前的党徽、胳膊上的红袖章,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前行的动力。截至11月12日13时30分,城关区文体旅游局有效化解涉及400余人的旅游投诉纠纷21起,帮助解决虹云宾馆127名滞留客人核酸检测;协调隔离点的云南游客购买药品以及生活日用品配送等问题;协调城关地接社滞留外省、市30个旅游团队673名游客安全返乡,率先实现城关游客无滞留。

奋战在“隔离点”

“集中隔离点”这个在新闻里经常出现的词,在兰州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这段时间里,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城关区工信局副局长李明的生活中。

10月19日凌晨,李明的电话突然响起,“李局,赶紧到单位开会。”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城关区工信局直属机关党委连夜号召工作人员进驻隔离点,组建起城关区集中隔离点党员志愿服务队,李明是隔离点负责人。

带着11名工作人员,李明投入了紧张的物资筹备、防护培训、消杀培训、医废垃圾收集等工作。“快,速度再快点。”“你这边、你这边。注意防护。”李明和队员们一起和时间赛跑。

当日下午3时,李明和队员接收第一批留观人员。随后,从每天早上的7时开始,李明和队员就开始隔离点每日例行的工作,核酸检测、体温测量、送三餐、医废垃圾处理、环境消杀。回到清洁区后,还要组织队员学习培训、安全巡检等,直到晚上11时量完隔离人员的体温,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为尽快掌握留观人员情况,李明要求队员建立隔离人员专属微信群及重点关怀人群台账,留观人员中年龄最小的1岁8个月,最大的74岁。通过台账和一对一温情对接,李明对每个隔离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隔离者的需求。

在这里,读小学的孩子占据留观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孩子们转换了生活环境,有些不适应,李明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些牛奶、巧克力等零食,时不时还会和孩子们聊聊天、谈谈心,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开心度过隔离期。

“李队,有孩子发烧了!”留观期间,有个5岁的孩子晚上11时多突然发起高烧,经过请示,李明立即要求医护组派人陪同家长送小孩到医院就诊。

“我爱人怀孕14周,留观前就有先兆流产的症状,今天有点腹痛、流血,怎么办?”一位留观人员家属焦急地电话咨询。收到消息后,李明立即带领队员第一时间将孕妇送往妇幼专科医院。

往后的隔离日子里,李明特别嘱咐医护组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心,还安排宾馆食堂专门定制“月子餐”,同时邀请心理医生为产妇疏导情绪,并送去营养品、牛奶等。

11月12日,一位隔离人员在隔离期满回家前,写下了这样的话:“二十五天,我们没有见过你们的脸,没有与你们说过太多的话,但是我们看到了你们坚毅的目光闪闪,看到了你们疲惫的身躯依然矫健,更感到你们大爱的心肠暖暖!”

看着空荡荡的隔离点,李明穿着防护服站在楼道,长长地舒了口气,欣慰地笑了,觉得所有的付出就为了让这里空荡荡。

目前,隔离点留观人员已全部返家,但李明和队员还要对隔离点进行最后的消杀、医废处置等收尾工作。一切结束后,李明将脱下防护服,开启他和队员14天的隔离时光。

老旧小区的“三员”

执起粉笔能传道授业,拿上书本能教学研究,戴上红袖章能守护一方平安。

“同志们,出发。”本轮疫情发生后,城关区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派出120余名干部,组建起党员先锋队,赴团结新村街道6个社区14个核酸检测采样点,协助开展工作。

在红星巷社区,路面不太平整的小巷中,有一顶蓝色的帐篷,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电暖气,这就是驻守志愿者们值夜班时休息的地方。

“我们是党员志愿者,这点辛苦没什么好提的!”熬过好几个通宵的刘晟说,“值夜班的时候也谈不上是在休息,得一直清醒着,就怕有突发情况。”交谈的过程中,寒风从敞着的帐篷里钻了进来,刘晟厚厚的护膝也难以抵挡这股冰冷。

11月6日兰州突然降雪降温,晚上12时,刘晟交接好工作骑着电动车回家。那天夜晚,因为路面打滑,刘晟平时30分钟就能到家的车程,硬是多花了一倍时间。打开家门,刘晟看到两个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

“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每天都会提醒我路上小心些。”刘晟欣慰地笑了笑,“看着这么多投身在战疫一线的叔叔阿姨,这俩孩子突然就明白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同志,请问你们谁负责?我们不能出门生活物资怎么办?“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办?”老旧小区没有专门的物业,遇见问题,居民只能找卡口点的志愿者,他们在此时化身为“勤务员”。

“您把需要的物品登记一下,稍后我帮您去买。”“我上楼帮您看看,可以修好的,别怕。”驻守在天水南路社区的陶积俊总是耐心地回答着,做好防护措施后,就踏上了帮居民解决问题的路。30多天里,陶积俊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帮居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勤务员”“服务员”“守门员”,一个月以来,值守在天平街社区的王千军就在这三个身份间来回转变,与社区及教育同仁们同舟共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王千军如是说。

将最晚最冷最长的夜班留给自己,随时关心组内年龄大的志愿者……作为定西南路社区志愿服务组的组长,马登云总是冲锋在最前面。随着疫情发展,卡口工作任务也在变,值守完夜班,马登云还得继续加班与社区联系,依照新的防疫要求,给志愿者排班。

凌晨了,新的安排表传到群里,“收到”“收到”……一串串的回复,代表着城关区教育局驻守干部们的同心同行。

橙色防线

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那段日子里,兰州的大街小巷中都鲜有人烟。

“唰、唰、唰”一群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们,在各条道路上挥动着手中的一帚一扫,守护着这方热土的叠翠流金之美。

“做好消杀、做好防护。”城关区环卫中心业务办主任陈伟一遍遍叮咛同事。

“放心。”清运车上的同事喊到,“党员先锋队,出发了。”

凌晨3时30分,一车又一车垃圾经过消杀,送往垃圾处理厂。陈伟看着一闪一闪的车辆尾灯,消失在夜色里,内心里说了两个字“加油。”

疫情出现后,陈伟协调城关区600多个核酸检测点位的医废垃圾封闭清运,几十个封控小区、集中隔离酒店的生活垃圾清运。

“老彭,累了休息一会。”陈伟问保洁二公司第四管理站的彭国栋。

“不累,干活就是了,拉垃圾要紧。”彭国栋抬头瞅了一眼,边忙活边说。

10月19日,云祥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小区被划定为封控区域,所有居民不得随意出门。接到垃圾清运通知后,陈伟只说了句,“马上到。”

陈伟迅速安排专人专车进入云祥小区,开始对小区内所有区域进行清扫保洁,并开展无死角全面消杀工作,防止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

“我成黄码了。回不去了。”

“来休息站。”

……陈伟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在封控区作业的清运车驾驶员和保洁员的健康码变色,成了时空伴随者。

“在小区里搭上帐篷,将就着休息。”陈伟说着说着,语速有了停顿,搓了搓脸说了句,“环卫工作者真的很辛苦。”

很多个夜里,这些环卫工人蜷缩着身子,坐在小区的路灯下,一杯水、一碗泡面就可以充饥,他们身上的橙色似乎也变成了夜里的一盏盏灯,传递出希望。

“垃圾是最大的传染源,必须快速处理,快速清运。”陈伟说,谁有困难就说,但是党员不行,必须要顶住。

11月6日冬雪而至,枯叶随着风洒在地上连成一片,路面上虽然没有几个行人,但静默的城市依然需要干净。从早上3时多开始,许多抹耀眼的橙色开始跃动在街面上,你一铁锹,我一铁铲,他一扫帚,几个小时后,街头路面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

“每次清运车都要消毒,别忘了。”陈伟给李宗瑞叮嘱着,“我们的人必须做好消毒,穿好防护服。”

李宗瑞也是城关区环卫中心的一名干部,在平时,他只负责协调安排黄河北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疫情的突然袭来,让他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收集、清运医疗废弃垃圾。

“虽然工作环境危险,但是不怕,这是责任。”李宗瑞简单的话语,说出了无数环卫人的内心感触。

大家有家不能回,也不敢回,环卫工人休息站、马路边成为了他们“临时的家”,那一抹抹橙色,成为夜里最亮的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见习记者 唐瑞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