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兰大新增2位中科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1年新增院士名单。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周又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至此,兰大教师中共有两院院士22人。
黄建平
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教育经历
1988.12-1990.11,博士后研究,气候学,北京大学
1986.09-1988.12,博士学位,天气动力学,兰州大学
1984.09-1986.08,硕士学位,气象学,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78.09-1982.07,双学士,大气探测专业和天气动力专业,南京气象学院
工作经历
2019.8至今,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10.05至今,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2018.1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2003.03至今,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08-2003.02,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96.11-2000.07,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
1995.04-1996.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1992.12-1995.03,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访问学者
1990.12-1992.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奖励和荣誉
1.2018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和黄大年教师团队
3.2016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4.2016年,发表论文荣登《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
5.2015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6.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7.2012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8.2012年,担任国家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首席科学家
9.201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10.2010年2月24日,获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
11.2009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12.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3.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4.1991年5月20日,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
15.1990年10月15日,获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
16.1990年12月20日,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7.1989年4月11日,获甘肃省气象学会“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学术兼职
2019年,被聘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5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5年,《Scientific Reports》编审委员会委员
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编审委员会委员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中国气象学学会第二十八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1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
黄建平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扎根西部、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建成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并使其团队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影响力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主要学术贡献:(1)黄建平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2年度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2)将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陆地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揭示了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3)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 填补了该领域观测匮乏的空白。
周又和
周又和,中共党员,1957年5月生于湖北,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现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力学学报》和《TAML》副主编、《应用数学与力学》中英文版编委、校外3个国家级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历
1987.09-1989.12:兰州大学固体力学 理学博士
1982.09- 1984.11:华中科技大学固体力学 工学硕士
1978.03- 1982.01:华中科技大学力学 工学学士
主要学术经历
2020.10-现在: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
2010.12-现在: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负责人
2007.12-现在:兰州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2014.01-现在:国家外专局与教育部“111引智基地”负责人(2013年获批)
2012.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1年获批)
2006.01-2016.10: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
2005.06-2017.12: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1.01-2004.12: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批)
2000.01-2004.12: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获批)
2002.03-2002.05: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9.07-2005.05: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
1998.06-1998.12: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08-1999年.06:兰州大学力学系副主任
1996.01-现在: 兰州大学力学系(现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
1994.07-1995.07:日本东京大学核工程研究实验室,外国研究员
1993.09-1994.07:美国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3.06-1995.12: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0.06-1993.06: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
1982.01-1987.08: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 助教、讲师
主要讲授课程
已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理论》《分析力学》《张量分析》《力学与工程概论》等课程,累计超过3200学时。
已为研究所主讲《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张量分析》《结构稳定性理论》等课程,累计2400学时
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
周又和长期专注于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智能结构及动力控制,沙尘暴风沙环境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等研究,开创了多场耦合超导电磁固体力学,拓展了沙尘暴风沙电多场耦合研究,创立了多场强耦合的分场降阶迭代法和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通用小波封闭方法等。
独立撰写的《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作为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丛书被Springer-Nature出版,撰写的《电磁固体结构力学》(周又和、郑晓静)获国家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独立编著的《理论力学》由高度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撰写的百万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上、下册)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3; 2/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7/1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以及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Von Duzer Prize 1次等;主持的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个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全国师德标兵、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徐芝纶力学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培养出7人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优青、青拔、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际奖励等16人次。已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科研项目获奖
1)国家级奖
2018年,主持完成的“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3,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8年,完成的“电磁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2,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7年,完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10, 完成单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
2)国际奖励
2008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2篇论文获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贡献论文奖,即Von Duzer Prize(3/3)(兰州大学独立工作)
3)省部级奖
2019年,主持完成的“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6;完成单位:兰州大学、中科院近物所)
2017年,主持完成的“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5年,主持完成的“电磁材料结构非线性力学”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7,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6年,完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11, 完成单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
1998年,主持完成的“铁磁与超导载流结构的磁弹性弯曲与稳定性”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1996年,主持完成的“谐振式弹性元件频率压力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1992年,完成的“圆薄板Karman方程的精确解和解析方法的理论与应用”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3,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教学研究项目获奖
2009年,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及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4,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7年,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及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5,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个人获奖
1999年,被教育部聘任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9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1年,被中共甘肃省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共兰州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2006年,被中国教科体文卫工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2007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9年,获徐芝纶力学奖
202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