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我是社区志愿者”——新华社记者战“疫”一线亲历侧记

2021-10-26 15:00:00 智能朗读:

戴上写有“党建集结号党员突击队”的袖标,心中有了一份突如其来的激动。24日起,我成为甘肃省抗疫一线的一名志愿者。

发给我袖标的,是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郭佳。

郭佳所在的酒泉路街道下辖5个社区,共5.5万余名居民。记者所在的杨家园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24日晚,新华社记者何问在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一处核酸采集点值守,负责维持秩序。(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核酸检测。24日起,兰州市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城关区要求力争在48小时内完成。

经过突如其来任务的忙乱,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都有了经验,相互配合越来越默契。尽管如此,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对全体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来说,仍是一场“硬仗”。

“最大的压力在于尽快排查隐患,我们要和时间赛跑。”郭佳一边带着记者给居民测温,一边简要介绍了社区现在最主要的工作。

小巷中,居民们从畅家巷小学新华分校向外排成一队。这里是杨家园社区的一处核酸采集点。顺着队伍往前走进学校操场,记者看到这里被分成人员分流、测温、信息登记、排队、核酸检测等几个区域,地上都贴着标示一米间距的红条,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戴着口罩指挥,一切井然有序。

“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人员扎堆,我们按门牌号划分了做核酸检测的时段,并一一通知。”郭佳说,对于出行不便的居民,社区还提供了上门服务。

24日晚11点,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一位社区网格员在做核酸检测登记。(新华社记者何问 摄)

杨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静手里拿着喇叭,不停提醒大家注意排队间隔。在街道社区干部精心组织下,参与排队的市民静心等待,还有学生在小声背诵着英语单词。

从本次疫情暴发以来,杨静带着社区的十多个工作人员连轴转,23日、24日两天仅休息了2小时。杨静的丈夫在另一个社区工作,夫妻俩近一周未见过面。

“尽管累,社区工作却时刻传递着感动。”杨静说,疫情期间四面八方都向基层伸出援手。

郭佳介绍,本次疫情期间,有230余位机关干部下沉到酒泉路街道,增强了基层抗疫力量。还有许多市民主动请缨。

71岁的退伍军人苟永生负责维持队伍秩序,已连续工作12个小时;32岁的退伍医疗兵段炜自带物资承担了核酸采集点和部分街道的消杀工作;在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工作的任宇佳下沉到杨家园社区参与防疫工作,她在帐篷里吃了口冷馍,忍着胃痛又回到了岗位……

还有许多志愿者不愿告诉姓名,一转身就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了。

24日晚,志愿者段炜在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一处核酸采集点进行消杀。(新华社记者龚哲 摄)

时至25日凌晨,气温不断下降,排队的群众慢慢减少。记者尽管穿了加绒加厚的冲锋衣,依然感觉到手脚冰凉。有的志愿者开始伸腿、扶腰。在站着值班6小时后,记者亲身体验到,这是为了缓解酸疼和麻木所做的不自觉的动作。

突然,一瓶热饮递到记者手中,暖意瞬间流至全身。只见一个热心市民拿着两袋子加热的核桃露分发给众人。记者追去采访,他招了招手就离开了。“他这是第二次给我们送了,送完就走。”有志愿者说。

25日凌晨1时,人流散去。根据街道的统一安排,记者和其他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暂时返回休息。杨静说,这是疫情发生一周以来回家最早的一次。

一旁医护人员正脱下防护服,白天他们被捂得满身汗,身上又潮又湿,遇上冷空气,忍不住微微发抖。为了节约防护服,他们不吃不喝已经6个小时。社区工作人员和他们开起玩笑:“你们是穿着纸尿裤不方便蹲,我们是蹲下去站不起来。”

24日23时,医护人员在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居民做核酸采集,防护面罩笼罩着一层水汽。(新华社记者何问 摄)

酒泉路街道办事处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石卉介绍,截至目前,下沉到社区的医护人员已经从第一批的60人,增加到240多人,他们来自省级医疗机构以及邻近市州。

25日早晨6时30分,记者赶到酒泉路街道办政务服务中心。天还没亮,工作人员杨柳青正在洗漱。她前一天晚上加班统计物资,没有回家。和她一样,这几天住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很多。

仅仅25日一上午,石卉已经接到三家爱心企业的捐赠,包括方便面、快餐等。这些志愿者刚把物资送来,紧接着就投入了社区工作。

47岁的居民雷敏被安排在中午12时至13时进行核酸检测。“大家的辛勤付出我们看在眼里,只要我们配合好,疫情一定会尽快结束。”她说。

25日傍晚,兰州又下起小雨,气温降至9摄氏度。夜幕降临,但核酸检测的工作还未结束。

来源: 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