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8.26 兰州战役 兰州战役的历史印迹
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兰州战役过去了72年,这场战役以各种形式留下许多印迹,追寻这些印迹,回望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更多的是启迪未来。
这场发生在新中国开国奠基之际,决定整个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命运的重大战役,可能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历史场景中不够显眼,一段时间被有些淡忘。但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解放战争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记、人民军队的传记、中华民族的传记,也是亲历者的个人传记,容不得遗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兰州战役历史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战役亲历者的回忆录、战役文献资料逐渐披露出来,历史学者、党史专家、军事研究者有关兰州战役的研究文章多了起来,兰州战役历史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为更多的领域研究提供了资料。
历史总会留下它该有的印迹。在兰州市烈士陵园纪念广场正前方墙壁两侧,两幅长20.5米、高2.2米的浮雕《红旗漫卷西风》《一切为了前线》,将定格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红旗漫卷西风》浮雕中,一名红旗手手举红旗向前冲锋,紧随的战士们有的手握手榴弹、眼神坚定、随时准备拉响,有的扛着炸药包匍匐前进,有的瞄准前方敌人进行扫射。《一切为了前线》描述的是为了解放大西北,奔走在几千公里道路上的数不清的支前队伍,有送弹药的、抬担架的、救护伤员的、运粮食的,有的手拿长枪,有的肩扛大刀。
这两组浮雕始建于1975年4月,由著名美术大师陈兴华教授完成初稿绘制,从敦煌研究院等地特调优秀美术工作者何鄂、王兴中、阮文辉、罗炳奎等人历经两年制作完成,足见当时的人们制作浮雕时非常认真。2021年8月,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帮助下,我们有幸目睹了陈兴华教授的另一幅著名刻雕作品《解放兰州》,雕刻内容分占领兰州、解放军入城和乘胜前进三个部分,塑造各种人物83个。画面中有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有胜利的红旗迎风招展、指战员奋战冲锋的革命气概;还有各族人民群众欢庆翻身解放、踊跃支前、解放军继续西进的景况;更精心刻画了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兰州战役总指挥彭德怀同志会见各族群众、亲切交谈的情状。
浮雕这种制作难度极高的艺术手法凝固展现的内容,往往是历史最渴望被铭记的重要表达。透过这些凝固的画面,可以感受到兰州战役的艰难与惨烈,感悟到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对兰州战役加快了西北地区各族群众解放进程的伟大历史意义会有更深的认识。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兰州战役的有关史料、文献,特别是战役、战斗文书和领导者、亲历者的回忆录,是深入了解兰州战役历史的重要途径。
“对于这次解放兰州的胜利,当时彭德怀同志总结中说:毛主席领导正确,是西北解放迅速胜利的决定关键。因此。这一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党和民族政策的胜利,是党的各项政策的胜利,是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英勇奋斗的结果,是军民团结,人民大力支援解放军的结果。”——摘自原第一野战军参谋长阎揆要回忆录《解放西北的最后决战》。
“掩埋烈士的同志对我讲:他们在曹德荣烈士的遗体上发现他的手指缠满了手榴弹拉火环和拉火线。这是他忠于党忠于人民而英勇杀敌的真实见证。其实,用鲜血和生命开辟胜利道路的何止他一人呢?十六师四十六团,也是三营七连主攻,全连一百七十多人,下战场时只剩有七个同志。而曹德荣同志领导的十七师五十团七连,只剩下二十六个同志了。五十团三营共有十六名连级干部,下战场时仅剩下两人。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血战。为了表彰曹德荣同志和他所在的七连的光辉战绩,军党委决定授予七连‘曹德荣连’的光荣称号,追认曹德荣同志为‘特等爆破英雄’。”——摘自原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六军军长罗元发回忆录《决战兰州》。
“三十一团有这样一位英雄排长,在突击队被敌堡重机枪火力封锁了前进的地段,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他忽然从侧面闪出,手端刺刀,一眨眼就冲到暗堡前,对准枪眼刺哑了敌人这个火力点,用身体堵住敌枪眼,掩护突击队夺取敌人第二堑壕。”——摘自原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四军政委张仲良回忆录《千里夺要隘 浴血破金城》。
“各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主任转全军指战员工作员:查兰州有大小清真寺、班禅(藏族活佛)住所、各种文化古迹成吉思汗陵寝,并有外国人及其住宅,及邓宝珊、周嘉彬等人之“公馆”,如我军进城不加注意,则必将造成不良政治影响,兹根据中央城市政策精神颁布于下:(一)所有清真寺、班禅住所、教堂,除持枪抵抗者外,军队概不得进行武装搜查,亦不得驻扎,所有用器,概不准搬移借用。(二)对成吉思汗陵寝须派武装看守,加以保护,各种文化古迹,祠堂庙宇均不得破坏。……”——摘自《彭德怀关于部队进入兰州后有关事项的通知》。
“父亲告诉我,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用了人民群众的东西都会照价付款的,他手中就有解放军留下的条据。我家现保存着两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时购买烧柴的条据,其中一张是证明,上面写着:今证明王家湾村王育豪木柴贰佰捌拾斤,本军部一百斤,付人民卷壹仟壹佰元,时间是8月19日;另一张是订单,上面写着:‘今定到王家湾村王育豪先生木柴伍仟斤……’,落款是八〇部六支队二分队,时间是8月25日。”——摘自清水驿乡王家湾村人王永泰回忆录《解放军留在我家的两张字据》。
“马家山一带的兰州人民也积极地投入了支前工作,山下的交通壕里,一眼望去,全是背送弹药的人群,有的背一箱,有的扛两箱,昼夜不停地运送。担架队员们把伤员烈士抬下阵地,有的老乡给伤员腾房子,有的给烈士献棺木,献木柜子和白布。”——摘自原六十五军张国维回忆录《三关口痛歼顽敌 古城岭再立新功》。
这些回忆录记录的人和事,从不同角度一定程度反映了兰州战役的概貌。参加兰州战役的部队共有3个兵团5个军,其中4个军的前身为中央红军(65军为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1个军的前身为陕北红军,担任主攻任务的4个师全部为红军师、主力师。这些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一脉传承红军精神,在残酷的战斗中展现出强大的革命力量,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这些回忆录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军队严明的组织纪律和执行纪律的高度自觉性,是赢得人民支持,战胜一切敌人的政治基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恩格斯讲“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兰州战役作为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同样改写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历史。兰州战役纪念馆珍藏的350多件(套)文物、展出的1000多张照片,记录下无数人在兰州战役中的印迹,包括领袖、英雄和普通士兵,也不会遗忘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人物。
在兰州战役纪念馆,有这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一群身着军装的女兵精神饱满、笑容灿烂的走在路上。照片上这些风华正茂的女战士留下了她们在兰州战役、西北解放战争中的印迹。但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这场战役对她们每个人的记忆绝不止如此,对她们个人甚至家庭的影响绝不止如此。
2021年7月31日,一位叫岳福成的市民来到兰州战役纪念馆,拿出一张与上面一模一样的照片,只是照片下方印有“行走在戈壁滩上的临洮籍红军女战士”字样。岳福成说照片上有他的母亲,并说他的父亲岳清义参加过兰州战役,当年担任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营长,率部参加了沈家岭战斗,头部、腿部多处负伤。兰州战役结束后,岳清义随部队进军新疆。他的母亲杨玉英在兰州解放后入伍,成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员,从兰州出发,一路跋涉走到了新疆。1951年2月,岳清义与当年进军新疆的临洮籍女战士杨玉英喜结连理;1952年8月岳清义转业到地方工作。
岳清义、杨玉英当年的抉择、经历,留下了他们在兰州战役中的印迹,也深深影响着这个家庭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印迹。岳清义一家三代中有8人参过军,而且都是共产党员。岳清义小儿子回忆说:“我们一直都遵循父亲的教导,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岳清义、杨玉英那一辈人留给家庭的精神财富已经融入后辈的血脉,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兰州是一座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城市,兰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为兰州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1959年10月建成纪念兰州战役的烈士陵园,1995年设立兰州战役纪念馆,1982年将营盘岭战场遗址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沈家岭战场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这些纪念设施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主阵地,是兰州人心目中的红色文化精神高地。
用心尽力建设自己的家园,续写兰州建设发展历史新篇章,是更深层次的兰州战役历史印迹。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人民艰苦创业,在旧中国百废待兴的极其困难条件下,把兰州逐步建设成为西北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人民更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攻克了一座座“窦家山”,拿下了一座座“沈家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兰州战役纪念馆供稿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