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小窗口” 群众“大民生”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服务体制机制,坚持应援尽援的服务理念,降低法律援助服务门槛,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
应援尽援
帮助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
近日,年近七旬的胡阿姨来到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她的儿子刘某因病住院治疗,治疗后出现了癫痫和继发性精神障碍症状。刘某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为由将某医院诉至七里河区人民法院。之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令某医院赔偿费用27372.89元。但当事医院不服判决,提起上诉。胡阿姨的老伴已去世,仅有刘某这一个儿子。胡阿姨和儿子无力聘请律师,便前往该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中心工作人员当即受理了胡阿姨的申请。但审查后发现,刘某有工作,每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并且享受病假工资至今,不符合给予法律援助的条件。经过进一步了解,刘某收入都用于治疗疾病和日常生活,已无法支付律师费。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决定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并与该案原一审代理律师李晓东取得联系。在工作人员安排下,李律师与胡阿姨见了面,详细了解了案件情况,还为胡阿姨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为案件的顺利解决指明了方向。
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超市”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日,记者来到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虽临近中午,但该中心承担的各项服务并未按下“暂停键”,服务大厅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指引窗口、法律援助窗口、公证服务窗口、行政审批窗口等。
“嗨,我是智能法律专家‘小律’,你可以问我,申请司法鉴定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哪些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条文复杂、涉及的机构众多,对普通人来说,遇到法律问题时常常一头雾水。如今,与迎面而来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对话,便可获得各方面法律指引。
“我们通过整合服务资源,积极研究制定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升级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终端等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措施,倾力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超市’,也将司法为民落到了实处。”兰州市司法局公法科副科长张红霞介绍说,来访的市民到中心可以一站式办理法律援助申请、获得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接受司法鉴定指导、法律服务投诉等司法行政各项服务;社区矫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到中心可以办理衔接手续,接受就业、求学等帮扶服务。
今年上半年,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约3200余人次,其中受理行政审批事项50余件、受理公证业务700余件(办结690余件)、法律咨询及指引900余人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