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谣》:隔空相遇的“红色印迹”

2021年3月20日19时30分,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首演暨兰州市中小学生观演活动在兰州音乐厅启动。
开场,新时代的小朋友“幸福指数”爆棚。
奶奶不厌其烦地哄着胖乎乎的孙子,变着法拿出各种零食,虽然用上了浑身解数,但孙子仍然不愿去上学。最后,奶奶不得已答应了孙子买玩具的要求,这才让“小祖宗”高兴起来。
此时此刻,如果奶奶拿出一颗大豆,告诉孙子,“这是‘西北小萝卜头’小力立最喜欢吃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大豆也是‘奢侈品’”。小孙子一定难以想象,“一颗大豆有什么好吃的呢?”
1
首演 哭声掌声风雨声
如果两人隔空相遇,“西北小萝卜头”小力立关于大豆的描述一定会让小孙子懂得“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一种美食,叫大豆”!也会懂得,为什么著名作曲家、艺术家王洛宾在狱中为他的小狱友谱写《大豆谣》——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那一晚的《大豆谣》,的确让兰州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和“西北小萝卜头”小力立隔空相遇了。
舞台上,看到小力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牢狱中过着风雨交加的日子。她的“玩具”是同在狱中的“大朋友”胡润宝将自己的毛衣拆了绕成的圆球。
当“西北小萝卜头”小力立被问到有什么愿望时,她的答案简单的有些“潦草”——渴望上学、渴望吃一顿饱饭。以至于她捡到一颗大豆,激动地告诉“大胡子叔叔”王洛宾,“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大豆”。
大豆是硬的,可孩子们的心是软的。此情此景,触动了台下的学生,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忍不住低声抽泣,小声对妈妈说:“小萝卜头好可怜。”
舞台上一幕又一幕画面,令孩子们动容,也让陪伴的家长揪心。在一声又一声的啜泣声中,“红色印迹”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哭声掌声风雨声,这个夜晚因为《大豆谣》而哭泣,也因为《大豆谣》刻下“红色印迹”。
2
再演 属于《大豆谣》的“红色通道”
《大豆谣》首演过后,潮水般的好评扑面而来。
随后,4月1日晚,作为“建党百年·春绿陇原”首部新创优秀展演剧目“首秀”,《大豆谣》登陆我国十大剧院之一——甘肃大剧院。
细雨霏霏中,兰州市实验小学、水挂庄小学、兰州市第三中学共6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
随后,《大豆谣》牵手校园之旅开启。至“六一”儿童节前后,兰州民族中学、兰州东郊学校等近30所中小学的近万名师生先后观看了演出。
事实上,2020年12月,文艺界专家就在一次研讨会上为《大豆谣》“把脉”。看过试演后,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仁十分感慨:“甘肃有戏剧大省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出了好多舞台艺术佳作。但是可以说,这部儿童剧是我近几年来看到过最好的一部,而且这评价绝不仅仅是放在儿童剧作品的范畴,而是整个甘肃舞台艺术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润物无声,大爱无言。在方寸舞台上,《大豆谣》将有关儿童教育的现实主义重大题材融合在一起,这是红色文化带来的冲击力,也是将“红色印迹”植入校园的最好方式,更是属于《大豆谣》的校园“红色通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