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谱新曲 民族和美共筑梦 红古区聚焦民生福祉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红古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着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围绕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阵地,全面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激发群众致富动力,实现辖区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党建引领 创建落实有高度
红古区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落实抓宣传、抓教育、抓培训举措,提高村(社)党员干部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想自觉和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坚持把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镇、村、社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强化领导干部民族政策培训,进一步树牢领导干部抓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依托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活动日作出制度性安排,每个镇、村(社)基层党组织年均学习4次以上,提升党员干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能力水平。深入村组社区、走进农家小院、来到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讲,切实构建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享”的互嵌式格局。
以文惠民 文化引领有态度
红古区围绕重要节点,开展2024年红古区迎春文艺晚会、“大地飞歌 非遗迎春”“春暖农民工”文艺演出、首期“黄河大合唱”活动和“红古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欢喜迎新年·情暖农民工”2024文化服务系列活动暨博物馆迎春送福等宣传活动,甲辰龙年灯谜竞猜活动、《四库全书》专题展、“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馆宣传周”暨第四届“陇韵书香季”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共119场。红古镇以墙体绘画为载体,使原本“冷冰冰”的墙面瞬间富有生机,成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形象的新地标。村、社区通过石榴花、石榴籽和宣传标语等民族团结文化元素,让群众感知文明、凝聚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居民、村民以社会正能量为引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民生改善 家园共建有深度
红古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旋子村,打造千亩蔬菜产业园山台地灌溉管网连接建设项目,助力全镇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助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重点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展作为。依托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在道路硬化、设施农业、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花庄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3331”攻坚行动,推广“兰派民居”建设,引导村民打造特色微景观,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发挥“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势,依托“网格+统战”工作模式,收集群众民意,有效协调整合多方力量,合力解决辖区民政救助、综治维稳、环境卫生等群众诉求,形成各族群众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增收致富 情系民生有温度
红古区以“蔬香花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坚持夯实各族群众发展基础,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花庄、红古2个镇12个行政村的230平方公里,实施优势产业提质、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民风培育等六大行动。花庄镇通过完善“整合资金+区级配套+社会帮扶+群众自筹”机制,投资1.1亿元实施万亩蔬菜产业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湟兴村、王家庄村农村田间道路等“一事一议”项目3个,配合区级相关部门实施谷丰渠节水改造提升、湟水河红古段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3个。河咀村精心打造红古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使“家底”更厚实。红古镇把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稳经济保民生作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面落实稳定就业各项措施。今年新增少数民族低保19人,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3次,累计新增就业109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