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串点成线 孝善文明绘就底色 ——走进皋兰县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
初夏时节,开车行驶在皋兰县至水阜镇的农村公路上,路边大片的小麦和玉米地像一张绿色的画布向远方延伸,路边的树木搭起一座天然的绿色廊道,行至其中,清风舒爽。走进村庄,村道干净整洁,村舍错落有致,村民笑意盈盈,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在眼前展开。
据了解,皋兰县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以109国道、水秦路为轴线,辐射12个村,区域全长41公里,覆盖573平方公里,涉及8897户30113人,包括水秦路片区、县城片区、土龙川片区和3个辐射带动村。
村容村貌焕新颜
皋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按照“以村为点、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的思路,以水秦路、国道109沿线为依托,以周边村庄抱团发展禾尚头小麦、设施蔬菜、肉牛蛋鸡规模养殖等为重点,统筹整合石洞、水阜、黑石3镇村庄的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人文等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资源,系统谋划推进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基层治理。构建以石洞、水阜、黑石3镇为枢纽,沿线12个村为节点,辐射带动其他若干村的“3+12+N”的镇村一体、产业共融、配套协调、治理互促的乡村发展体系,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域美丽。
皋兰县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聚焦“美丽农居”深入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工作,紧盯水秦路、国道109线、许马路、甘土路、G341、园区道路沿线、村庄内外、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绿化带等治理重点难点,对陈年垃圾、河道垃圾、公共区域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顽疾,开展全面彻底、不留死角的大排查、大清除、大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产业兴旺促农增收
“我们家有三亩地,一年流转费有1200块钱,农忙的时候还能在地里打工,一年也有3万元收入,收入比以前好多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王文亭是皋兰县水阜村四社村民,见到他时,他正在玉米制种大田里忙碌。
种植制种玉米不能打农药,对田间管理技术要求很高,通过系统学习,王文亭已经掌握了基本技术,他们团队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道路。王文亭说:“乡村发展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加强农机农技推广应用,按照“北部粮油畜牧集群区”的功能定位,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牵引,建设禾尚头小麦、饲草玉米、高原瓜菜3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3500亩。土龙川完成旱地禾尚头小麦播种2万亩、水地小麦播种1.7万亩,玉米播种1.4万亩,水秦路片区小麦种植5600亩,玉米种植5790亩,马铃薯728亩,豆类1000亩,经济作物13500亩。养殖业方面,水阜镇在水阜村西面沟规划了一座肉牛繁育场,建设项目投资1530万元,拟养殖肉牛600头。
以孝善文化绘就文明底色
砂岗村位于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水秦路片区,走进村子,一幅幅以孝善文化为主题的彩色墙绘吸引着记者的目光。
砂岗村党总支书记季雅梅介绍道:“为了将孝善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环境中,砂岗村在富民巷、幸福巷、振兴巷、和谐巷4条文明巷的墙壁上绘制主题墙绘,在群众主要聚集地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专栏32块。同时,砂岗村每年还组织开展 ‘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各类孝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人物,去感召周围群众自觉规范言行。”
村民代生英已经和婆婆安志秀生活了三十几年,她们俩被村里评为“好婆婆”和“好儿媳”。
“我婆婆今年已经82岁了,日常生活都是我来照顾,虽然我不是婆婆的亲闺女,但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三十几年了,早就如亲母女一样了,年轻的时候婆婆支持我们的生活,她老了,作为儿女,孝敬婆婆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我也得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呀。”代生英一边给婆婆梳头,一边笑着说道。
皋兰县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明行动,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 娜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