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金信托逐渐“出圈” 高净值客户下一个“标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高净值人群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当前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让投资理财市场存在更大不确定性,高净值客户积累的财富如何保值增值及稳健传承成为关键。
目前来看,十年前在我国落地的新型财富管家——保险金信托在近年日益火爆,因兼具收益稳定性、金融杠杆功能及信托代际传承、风险隔离等多重功能,逐渐“出圈”,总体规模飙涨、大单频现。保险金信托队伍也不断扩容,近期,富德生命人寿就在北京、武汉等多地落地多单保险金信托业务。
保险金信托为何受到高净值客户的青睐,是否会成为高净值客户下一个“标配”?就保险业而言,又该如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优势?
财富管理的N种选择 ,保险金信托受青睐
近年来,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意识逐渐提升,资产配置工具日趋多元,不过,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让投资者感到焦虑。譬如,近年股市波动、理财产品“破净潮”、存款利率下调等,都显示出传统理财空间正受到挤压。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金融安全感’成为客户的刚需,而当前能够实现稳健收益的产品极其稀缺。”富德生命人寿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称。
与此同时,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传承需求也日益旺盛。据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介绍,预计有19万亿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将在10年内传承给下一代;将在20年内传承的财富规模达51万亿。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少子老龄”化时代,未来高净值人群中很多长者会有大笔财富需要传承,并将呈现“多传一”的财富传承趋势。
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可以同时满足高净值人群财富保值增值、稳健传承且实现税务合理筹划等多维需求?诸多案例和数据证明,保险金信托正受到客户青睐,近年势头迅猛。
事实上,早在2014年,我国境内首只保险金信托落地,当年客户仅有10人。不到十年时间,2022年设立保险金信托的客户已飙升至1万人以上。来自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增保险金信托规模89.74亿,环比增长67.05%,规模为近11个月新高,且已接近家族信托92.07亿元的当月增量。
保险金信托“出圈”的背后,离不开保险公司及信托机构的发力,目前,国内已有超30家寿险公司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富德生命人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保险金信托业务已覆盖个、银渠道。从产品形态上看,包括终身寿险、年金险在内的众多保险产品均可对接保险金信托,包括畅销多年的“金典人生增额寿险”“金喜人生年金险”以及新产品“传世金尊增额寿险”“传世荣耀定额寿险”“富赢六号年金险”等多款主力产品,给客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保值增值新思路,信托化如何传承财富
作为一个新兴工具,保险金信托具体是如何发挥财富传承、保值增值及税务合理筹划作用的?
笔者获得的一份案例显示,北京一位拥有规模资产的市民,风险偏好较低,对身故后遗产传承及保值增值等有很大顾虑。今年初,该客户找到富德生命人寿北京分公司,经过详细的风险与资产评估,保险金信托模式获得该客户的认可,3月底完成保险合同身故保险金受益人变更,这亦是该公司北京银保首单保险金信托。
另一个案例中,李女士与张先生是再婚夫妇,有一个儿子。李女士在前一段婚姻中还有一个女儿,正筹备结婚。李女士与丈夫曾口头协议给女儿千万级嫁妆,此后女儿与家庭财产分配无关。但她担心若当下就传承资产,怕女儿婚姻有变;若当下不传承,又担心丈夫反悔。经多番咨询和权衡,李女士为女儿投保了一份10年期年金保险,并设立了一只保险金信托,将保单及剩余现金放入信托,由信托公司履行资产管理和缴纳续期保费责任。同时将女儿及未来外孙(女)设置成两个顺位受益人,在购房、创业、生育等不同人生时点,定向、定量分配信托利益。
“保险金信托兼具保险和信托的双重优势。保险金信托可对保险金的使用及分配进行规划,补足了人寿保险产品大多只能进行刚性分配的缺陷。”业内人士称。相较家族信托动辄千万的投资门槛,保险金信托门槛多在百万至数百万间。
在税务筹划方面,保险金信托亦可发挥特殊优势,有业内人员表示,保险金信托可让诸多现金资产,在尽量“低成本”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的定向传承。
从实操层面看,目前市场中较常见的是以人寿保险或年金保险合同的身故保险金请求权作为信托资产。富德生命人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受到广大高净值客户认可,一线城市需求更甚。
作为新兴的财富管理方式,保险金信托满足了高净值人群保值增值、财富传承、税务筹划等多维需求;当然,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近期举办的“2023保险与信托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寿险当前正处于转型、创新、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保险金信托等保险的延伸服务正成为险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众多因素加持之下的保险金信托,有望被视为高净值客户下一个“标配”,市场发展潜力可期。
责任编辑:陈文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