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 正文

积极推进延安精神在高校传播践行

2021-04-23 11:37:22 智能朗读:

延安精神孕育并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在筚路蓝缕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发生显著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阵地,要牢牢把握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找准思政育人、精神育人的靶向,将延安精神融汇贯通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增强延安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延安精神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陕西与延安精神有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延安地区的王家坪、宝塔山、杨家岭等珍贵的革命遗址多达140余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历史资源。延安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红色革命旧址445处,有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重点研究基地,有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中心,有国家级干部培训基地,有众多延安精神模拟现场教学点等。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假期实践活动,鼓励、动员、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骨干前往延安实地参观、交流、感悟延安精神,使学生设身处地解红色历史,学习先进事迹,接受革命传统的现实教育,让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强化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

助力延安精神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和政治教育元素,促使延安精神渗透到教学课程的学习和认知中去,要分三步走:一、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通识课程,通过专题授课的方式,合理规划课程结构,讲好延安故事。二、在各专业课程培养中,深度挖掘延安精神内核,将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典型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借助短视频、纪录片、文献资料等多种辅助手段,潜移默化的阐释延安精神的精髓,提高学生兴趣度和辨识力。三、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学党史、讲党课、开讲座,拓宽延安精神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挖掘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更具备改革创新、自强奋斗的时代精神。

推动延安精神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延安精神,通过唱红歌、排话剧、搞演讲等丰富多元的文化形式,加强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报道,充分发挥校园主流声音的舆论引导能力。高校要进一步探寻延安精神承载的文化基因,深入学习贯彻经过延安精神熏染后所形成的信仰力量,追寻延安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意义,从而进一步释放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和教育启迪功能。学校应积极动员毕业生前往西部地区就业,在基层岗位磨炼意志,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大有作为的延安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祖国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精神自产生以来,就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鲜活生命力。高校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展延安精神。新时代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高振岗,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若斯,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全育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讲师

来源: 光明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