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甘肃新闻> 正文

敢为人先立潮头 ——兰州石化发扬“四出”精神筑梦远航述评

2023-09-05 22:13:49 智能朗读:

黄河穿城而过,宛如游动的长龙,滋润着干旱少雨的兰州。

一家依河而建的企业塔林耸立,管道纵横,黑色原油流经其中,百转千回,变身为汽油、柴油、橡胶、聚丙烯、聚乙烯等200多类产品。

经过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这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衣食住行的必需品。

不仅如此,这个企业还为全国各地石化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3万多名,相当于10个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

这就是兰州石化,以“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而闻名的共和国“长子”。

拗口名词背后的创业故事

聚丙烯、甲乙酮、丙烯酸、偏三甲苯……这些拗口的化学名词,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透明时尚的奶茶杯、“干饭一族”的打包餐盒、大小车辆轮胎、医院里的输液袋,它们的原料,或许都和兰州石化有关。

让我们翻开厚重的卷轶,在那段荡气回肠的创业史中,触摸兰州石化敢为人先的“四出”精神。

1958年9月18日,在中国石油炼制史上绝对是应该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新中国第一批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成品油,从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汩汩流出。消息传开,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新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桶“争气油”!

随后几个月,捷报不断从石油部传到中南海。1959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激励兰州石化鼓足干劲,力争石油生产的量多、质好和品种齐全。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兰州石化的创业者自立自强、艰苦创业,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时至今日,兰州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达到千万吨级,可加工7种原油,能生产汽煤柴油、润滑油基础油等多项炼化产品,油品类产品达30个品种、65个牌号,化工类产品达209个品种、260个牌号。

不甘落后的“赶路者”

今年元月份,兰州石化派员参加兄弟企业开工。这家企业装置布局紧凑合理,工艺技术配套完整,控制手段高端智能,让大家大开眼界,直呼“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

其实,对于技术的焦虑一直存在。

从炼出第一桶“争气油”到制造出第一批乙烯和第一批合成橡胶,再到攻克“三航两剂一重”技术难关……饱尝“卡脖子”之苦的兰州石化人,咬紧牙关,白手起家,自立自强,攻克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随着时间推移,与后起之秀在工艺技术、加工规模上的差距不断拉大。

65年来,兰州石化苦干实干大搞技术改造、坚持不懈大抓新品研发,以赶路者的姿态奋起直追,每一次炼油、化工技术升级换代,都走在行业前沿。

星光不问赶路人。近两年,兰州石化致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甘肃省化工新材料创新联合体,以“高精尖特专”为导向研发的一系列成果引人注目。

——医用聚烯烃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占据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

——合成橡胶达到欧盟环保法案要求,成为普利司通和固特异等高端用户供应商。

——催化裂化催化剂产能跻身世界五大制造企业行列,形成4个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外高端市场。

天南地北“京兰腔”

据不完全统计,65年来,兰州石化向全国29个省份输送优秀管理及技术人才3万余名,30名同志先后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3名“两院”院士从这里诞生,10名员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万人,足可以撑起10个超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65年里,兰州石化就像一所大学校培养人、像一座大熔炉锤炼人,无私支援国家炼油化工工业。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广东茂名开发页岩油。为了支援茂名,兰州石化抽调了60名技术干部和技工。实际上,兰州石化组建100人以上队伍支援过的企业还有北京燕山石化、上海石化、山东胜利炼油、天津石化、辽宁锦西五厂、吉化、湖北枝江化肥,可以说,许多石化企业的诞生,都凝结了兰州石化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2000年以来,国家重点在中东部和沿海区域布局石化产业,兰州石化再次成为输送人才的主力军。

“哪里有炼厂,哪里就有兰炼人;哪里有化工,哪里就有兰化人”成为兰州石化的传奇故事,天南海北的兰州石化人以抹不去的“京兰腔”为“摇篮”增加注解。

经验是学费最贵的学校

在今年8月20日举行的兰州石化优秀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国企党建创新样本》被甘肃省委党校授课教师再次提起,要求学员作为必读书目。

这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书籍,系统总结了兰州石化60年来党建工作的实践做法,2018年出版后广受业内好评。

经验是学费最贵的学校。从创业初期施行厂长分工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推动“万人工厂万人管”到工业学大庆、赶“两兰”,从生产岗位“科运法”、班组“十交五不接”到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体系,从两个“全心全意”到“四个千方百计”……兰州石化坚持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和传承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964年,石油部开展“刻样板”活动总结兰州石化整顿和加强生产管理的经验,形成炼化生产岗位责任制8项制度、62套工艺卡片,向全国普遍推广。同年,《人民日报》以《严字当头》为题,全面介绍了兰炼的企业管理经验。

1994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为题,报道兰州石化依靠技术进步激发企业内生活力的经验。

2016年,兰州石化作为唯一基层党组织代表,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发言……

兰州石化在创造历史中成就辉煌,在改革创新中破茧重生。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以昂扬姿态开启新征程。(兰州石化供图)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屈杰文通讯员王德旺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中国甘肃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