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乡村美 产业兴 百姓富 留住乡愁的“兰州样板”

2020-10-21 08:02:48 智能朗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方式之一,市场需求旺盛。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同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在促进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市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活“黄河牌”“避暑牌”“文化牌”“乡村牌”“游乐牌”“美食牌”“红色牌”等七张牌,推进乡村旅游成为全市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新业态,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精准脱贫、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兰州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旅游资源,树立了一批乡村旅游的“兰州样板”。

其中,在诸多“兰州样板”中,榆中县抢抓生态创新城机遇,探索出了“耕”上田园景观、“种”出乡村旅游、乐享幸福生活的乡村旅游发展“榆中模式”,全域旅游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8%和23.92%。今年“双节”期间,榆中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9.64万人次,总收入13940万元。

“耕”上田园景观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是财政部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正是这个田园综合体的“综合”发展,使榆中县的乡村旅游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自然景观游,进入了以“田园风光观光休闲旅游”、“观光采摘旅游”、“鲜食餐饮休闲”、“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农村民俗活动观光休闲”、“农家餐饮住宿体验休闲”为潮流的新型旅游时代。

张建文正是这个田园综合体的开拓者,他对当前李家庄经济发展模式定位非常明确。“素朴·李家庄在“三变”改革政策和‘旅游+’发展模式引领下,鼓励部分劳动力借助乡村旅游个体创业,鼓励村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原始加工作坊、特色手工制作、风味小吃制作、三产服务中去。”张建文介绍说,抢抓利好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是发展新型业态最为关键的因素,李家庄从一个县城周边最为落后的村,通过这几年的创新型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大变样。这个“变”不仅仅是面貌的变化,更多的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变化,农民渴望富裕的变化,更是“农家乐”向综合体的变化。据介绍,李家庄在推进田园综合体发展过程中,对全村8000余亩耕地资源进行整合、折股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803户,年终按股分红,户均年增收3.6万元。同时,村、组联动,分期分批举办种植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育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周边3个村、2000多户、8000多名农民共同致富,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吸引游客2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解决当地村民就业1800多人,带动就业1000多人,村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目前,李家庄村初步实现了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居民,2019年实现收益29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800多个。

可以说,这几年李家庄村紧紧抓住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农村“三变”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以“生态农业变田园、乡村旅游变乐园、宜居社群变家园”为目标,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品质,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利好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做好“引得来、留得住、能消费”的文章,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烂漫花海区、亲子体验区、李家庄田园小镇、榆兴农庄体验区、智慧农业区、养生养老区、田园野趣区、生态田园区、生态养殖循环农业区、科技高新研发区10大功能区域规划布局,推进10大板块46个项目,建立乡村旅游、智慧农业、观光采摘、创意文化等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形成农业、手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建成占地500亩的榆兴农庄,主要包括日光温室采摘、特色民俗小吃、半亩方塘露天火锅、露天音乐餐吧等,建成151座特色设施农业大棚,其中智能化设施农业大棚占一半以上,吸引游客进行农事体验、田园采摘、休闲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建成占地面积1200亩的烂漫花海观赏区,集梯田花海、衲田花海、山地缓坡花海、阳光草坪、艺术景观塔、民俗故事盒于一体。建有长150米、高60米的大型丝路风情土雕,突出展现敦煌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魅力,浓缩了陇原大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新建了帐篷营地、房车营地、水上乐园等特色旅游单品业态。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推广力和较广的品牌形象辐射面。同样,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加强旅游市场的营销推广,美丽乡村的建设及其成果同样需要广为宣传推广。榆中县近两年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老家·浪街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该村突出农旅文旅融合,以“勾起现代人的乡愁情怀,全力打造“老家·浪街”乡村旅游核心产业。

3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在省市县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浪街村探索创立“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农民就近务工、房产土地入股分红、农家乐经营等方式,创造就业岗位1300多个,带动本地村民就业500余人,实现整村脱贫致富。2019年,老家·浪街乡村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左右。

“种”出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使农民获得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的切实利益,而且能使农民能够体会到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促进美丽乡村的不断发展,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强大的内生力。

“沁园春”梦幻田园是榆中县和平镇高营村的一个新型产业园。这个项目的建成运营是榆中县和平镇党委、镇政府加快推进“三变”改革、解决群众贫困问题、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沁园春”梦幻田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10000亩,是和平镇首个集观光旅游、艺术花海、休闲养生、文化娱乐、农事农林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3000亩,投资近3亿元。自2017年5月启动以来,当地受益户达100多户,增收400多万元。

每年时逢夏日,走进小康营乡徐家峡村,就会被道路两侧满眼的金黄和浓郁的花香陶醉,三百亩油菜花竞相开放,花海与群山、民居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风景画,走在花田间,宛如置身画中,美不胜收。“我们动员150户农户种植了油菜花300亩,油菜花全身都是宝,把油菜花种好了,花期可开发旅游,菜籽可榨油,秸秆可做肥料,能够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徐家峡村党支部负责人说到。小康营乡徐家峡村背靠兴隆山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重点打造的九个特色乡村之一。近年来,全乡按照“生态榆中”的建设要求,抢抓旅游扶贫机遇,深入谋划推进,全力打好旅游规划、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环境改善等乡村旅游发展“组合拳”。拓宽村主干道1.5公里,硬化村道1.4公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动员400户农户积极参与打造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对全村土墙、土大门进行提升改造,集中清理“四堆一残”,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投资300万元全力推进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已建成了观赏水车、水磨、观景亭、上山栈道、景区停车场、太阳能景观路灯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新亮点,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乡村旅游,种下的不只是产业和收入,更多的是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更多的是你来我往的家事旅游!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农民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主人,市民成为了美丽乡村的客人。乡村游客的火爆也是对榆中美丽乡村建设成就的最佳诠释。所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在美丽乡村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惠及民生、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可以走出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民就地经营致富的新路子。

乐享幸福生活

“乡村旅游起来后,村里的环境变美了,路变宽了,一些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和采摘园,增收的渠道也更多了。”浪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忠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发融合发展,大家都能感受到,由于都市生活太过繁忙,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对美好乡村的慢生活越来越向往。而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游客在纯粹的乡土文化中产生归属感,才能从根本上留住游客的心。

如今,无论春节秋冬,你都可以在榆中乡村旅游中找到乐趣。

从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天吃饭,到眼下“游山玩水”的营收生活。短短几年间,榆中县境内多个村已摇身一变成为人声鼎沸的“游乐场”,“耕”的是幸福、“种”的是希望、“玩”的是生活,榆中县独特的乡村旅游模式与美丽乡村建成形成了强有力的时空耦合性,乡村处处显现美丽蝶变,乡村旅游已从单一的农家乐迈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乡村生活和乡村产业化等多元化发展。

“我们将按照‘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大,商贸联姻旅游搞活,文化融合旅游繁荣,城镇结合旅游扮靓,生态契合旅游做美,交通服务旅游畅通,人民依靠旅游乐活’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和平台,续写‘榆中模式’的魅力,谱写‘品质榆中’篇章。”榆中县文旅局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建成兴隆山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旅游示范乡镇4个,旅游专业村15个。

榆中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赋予了农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旅游功能,使全县农村资源多功能化,不仅延展了农业产业链,更是极大提高了农业附加价值,提升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打造“耕”上田园景观、“种”出乡村旅游、乐享幸福生活的乡村旅游,榆中县乡村旅游业不仅能够将农村生态资源转变成了产业,而且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餐饮住宿业、养生养老产业、交通通讯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产业等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乡村特色产业,成为经营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巴山民俗

袁家村地处陕西关中渭北,全村62户,286人。2007年,袁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引来了3000多名创客,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实现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

袁家村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解决村子持续发展,领村民共同致富。自2007年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决人怎么来。第二阶段怎么留住人。

第三阶段:解决全面提升。

袁家村在发展之初,就明确了自主发展的路径,始终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临夏州用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临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近年来,临夏州着眼脱贫攻坚大局和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力抓规划、夯基础、挖潜力、创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富民增收的“铁杆庄稼”。2019年,全州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9%、3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文/图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