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永登红城镇千亩荒山变牧场 循环产业链条打通农户致富路

2020-11-13 09:08:07 智能朗读:

管护员徐大宏在喂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初冬的暖阳洒在永登县红城镇寰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200亩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上。合作社牛棚里热闹非凡,管护员在忙着给400多头肉牛添食喂水。近年来,在红城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养殖、销售循环产业链的打通为贫困户致富添了新路子,脱贫再添新保障。

1 家门口上班 村门口脱贫

秋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了下来,在位于永登县红城镇的寰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棚里,4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悠闲地吃着草。59岁的村民徐大宏在牛舍里来来回回地忙乎着:“我也算是家门口的‘上班族’呀,一个月管吃管住,轻轻松松就能挣4000多元的工资,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其实,和徐大宏一样,在合作社打工的还有周边村里其他20多位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他们都顺利脱贫,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幸福日子。除了在这里上班,村上300户村民的1200亩撂荒地也全部被合作社承租种植了青储玉米草用来喂牛。在自己的地里种地每个月还有工资拿,说起这几年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家一致认为这都离不开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就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立平。

11月12日,在永登县红城镇寰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牛棚里,我们见到了自称“退休老汉”的致富带头人陈立平。老陈感慨道:“从2015年退休回家到开荒养牛,从打井找水到包地种草,再到现在影响带动村里的草产业、肉牛业、运输业这一整个循环产业链条的形成,让老百姓一步步脱离贫困走向致富路,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给我们的好政策,企业就是实实在在享受了这些红利,才能走得更稳……”陈立平说,自己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致富不忘帮扶乡邻,这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扛起的担子。

创业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退休后拿出家里积蓄在荒山里花30万打的第一口井开始,修水槽、建护坡、学技术、招工人,牛场的每一步的发展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经过五年多的发展,2019年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工资性支出53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00多人,其中固定工接近20人,致富带头人陈立平预计再经过2年的发展,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能突破1000头,年出栏量将达到600头以上,到时候合作社将再扩大农户撂荒地承租面积1000亩,帮助更多农户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2 发挥合作社专业优势 助力贫困户致富增收

“发挥合作社的专业优势,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通过产业带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最终做大产业规模。”红城镇党委书记李庭明告诉记者,“农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有了产业作依托,农民才能衣食无忧,农村才能稳步发展。”

据了解,红城镇在“三变”改革之初,就通过“党建+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人的作用,带动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进来,既盘活了沉睡资产、用活了各类资金,同时激活了内生动力,让全体农民都参与进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按照“农民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依托饲草、肉牛产业,实现了农户致富、合作社增产、村集体增收的多赢局面。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总目标,带动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就近务工等方式,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近年来,全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截至2019年,红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65元。

现阶段,全镇上下在强基固本、优化结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使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脱贫攻坚,全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靖博 文/图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