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正文

传统文化发力 高科技视听手段助推 文化类综艺节目再上新台阶

2022-09-22 08:48:43 智能朗读:


当“奇妙游”为代表的文化综艺开启元年之后,传统文化还能怎样被新技术赋能?近期,借着中秋佳节的东风,又一批文化类综艺纷纷上新,它们以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证明了传统文化题材依然大有可为。

形式创新

从“讲说”向“综艺”转型

《闪耀吧!中华文明》今年9月初开始首播,是一档由河南卫视与优酷联合出品的文博类节目。节目主打文化探索纪实,由“文明追光者”陈坤携手许丹睿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唐长安城、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六地考古现场和文博秘境。虽然节目结构看起来和过往的文博类节目大同小异,但实际播出时,节目充分借用了陈坤的表演优势,将考古现场提出的问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走访现场、专业求助等多种手段抽丝剥茧,情景再现历史谜题的解答过程。

有关历史文博的知识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后走走过场,而是彼此串联,成为解谜的关键信息,彼此印证交叉,带领着观众跟随陈坤的节奏寻找答案。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所指出的,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类节目经历了从“讲说形态”向“综艺形态”的转型,原本以专家独自讲说为主的形式,逐渐转变成为“专家+明星+素人”联合登台参与传统文化演绎。

技术助力

节目表达耳目一新

从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到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活用传统文化元素,使用现代视听手段创新文化节目表达,几乎是现在文化类节目的主流创新手段。今年开始,央视的《诗画中国》就大量使用了新的视听技术。

《诗画中国》先后采用了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技术,既有戴着VR眼镜走入古画《货郎图》的神奇体验,又有从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走出来的三维动画五牛,清代画家任颐《公孙大娘舞剑图》中由舞蹈家化身的主角在舞台上演绎画中人的剑法,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剑气则借由特效逼真呈现。

据节目组介绍,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传达,有赖于现代视听技术的进步。以首期播出的《溪山行旅图》为例,老戏骨李光复化身“山间行者”,踏入画中,事实上,这幅《溪山行旅图》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其细细拆分出80多个元素,以超过1000小时的努力将各个元素重新绘制,再通过三维建模进行组合而成。

活化元素

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似乎出现了阶段性的井喷期,从央视总台到地方卫视,从书法、古曲、绘画作品到传统节气时令,围绕着传统文化元素做文章的节目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系列已经拍到了第四季,央视也于近期开启了节气系列《古韵新声》,它采用了“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相结合的呈现形式来烘托节日气氛,解锁传统佳节习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资博士后彭侃认为,成功的文化类节目都有比较强的“观众意识”,要想方设法建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不好看的文化类节目往往都是走高冷路线,主创者可能觉得自己的内容格调很高,但是观众却感觉遥不可及。真正好的文化类节目要让观众从中产生共鸣感,能够愿意去追随和传播节目。创作者要善于在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建立巧妙连接,才能真正创作出让大众既喜闻乐见又受益匪浅的节目。

据《北京日报》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