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辣评 急救教育一定要落到实处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实现急救教育试点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试点周期为两年。《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一并发布,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两个方面部署推进试点工作。
这绝对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生命只有一次,一旦突发急病,能否在4至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内得到有效急救,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将救援前置,让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到更多群体中,是提高整个社会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灾害伤害最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青壮年猝死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而加强急救知识教育、提高大众急救素养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有评论曾指出:将应急救护培训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还能让他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树立起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的理念,养成帮助他人、扶危济困的优秀品格,还可“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向家里的亲人、身边的朋友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急救知识,达到“1+N”的良性循环。
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那就先看两组数据。一个是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约20万名0至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差距明显的原因,主要是多数意外事故都发生于校外,更因为身边人或患者对应急救援或自救一无所知,所以也就失去了0至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机。
还有一个是,相比发达国家30%至40%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我国只有不到1%的普及率,学生中的普及率也大体如此。与之相对应,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至2%,而发达国家可达40%至50%。可见,让急救教育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重视普及急救知识,并在地铁站、学校等场所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比如,深圳、南京、徐州等地的地铁线路已经实现全覆盖,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台。但是我们的急救教育,一般性宣讲多,重知识传播,轻技能训练,很多人面对突发状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要知道,我国有3.3亿心血管病病人,其中一些病人存在出现院外心跳骤停的风险,而心肺复苏黄金抢救窗口期只有4至6分钟。当专业力量来不及抵达时,周围人能否运用心肺复苏技术给予及时救治尤为关键。
健全的急救体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列为行动目标之一。加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
小马飞刀最后想说的是,让急救教育落到实处,不只是一校一地的事儿,应该走进每一间教室,让所有孩子都掌握基本的救命技巧和养成敬畏生命的意识。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马和相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