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声音 反电诈与学历无关
“ ‘华师917美食节’100张‘美食霸王卡’(价值500元)免费领!点击网址……”近日,一场针对大学生的沉浸式反诈宣传引发关注。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报道说,在这场反诈“钓鱼”演练中,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向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发送3.4万条定制“钓鱼”短信。“鱼饵”短信群发后,陆续有学生“上钩”。行动收网后数据显示,近10%的同学点击了“钓鱼链接”,共有321名大学生最终“上钩”。“中招”的学生中,女生占比65.73%,男生占比32.27%;研一学生占比最高,接近29%;其次是研二和大一新生,分别占比24.6%和12.7%。“中招”的学生,不仅填写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QQ号,还提交了学院、年级等详细个人信息。
按着一般人的理解来说,电诈的受害者应该是老年人或者是低学历的群体。但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反诈影片《孤注一掷》的上映,诈骗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为此,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反诈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738份。调查结果显示,44.86%受访大学生的身边人有过被骗经历,29.48%曾亲身遭遇过诈骗但没有上当,10.67%在经历诈骗后掉进了诈骗陷阱。别的不说,前不久,一位博士后被骗至缅甸,和电影《孤注一掷》近乎完全一样的剧情,都是一位高知人才被骗,由此引发了社会热议。
数据显示,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受到诈骗信息的“骚扰”。这其中,大学生屡屡落入电信网络诈骗,原因何在?小马飞刀告诉大家,学历再高,学的也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不是防骗技能。而很多诈骗行为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电话,背后却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有的诈骗剧本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编造,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诈骗被害人。而处于“象牙塔”与现实社会交界地带、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诱惑,对网络诈骗的花样套路认知不足。因此,在学校的小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大学生,到了社会的大课堂中反而极易“翻车”,成为诈骗分子的头号“攻略目标”。
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不过,这种宣传教育不是说挂个条幅,发放几张传单就能完事的。在传统学校教育中,金融知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似乎觉得,学生和金融关系不大,但实际上,这不只是财经领域工作者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知道,学习基本金融知识的背后,是对自我资产掌控能力及市场风险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解救自己的永远是自己,每个人都是反电诈的“第一责任人”。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面对“高薪招聘”、恭喜中奖等“天降好事”,孩子们还是要多些“好事不会轮到我”的叩问。
小马飞刀最后想说的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绝不是引人嘲笑的谈资。我们更就关注的是诈骗的违法犯罪事实而非被骗者的身份。人人都应绷紧反诈这根弦,将反诈进行到底。如果只是一味地嘲笑受骗者,这是对受骗者的二次伤害,也证明了自身的浅薄和同理心缺失。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