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慈善的最高境界是保持受助者的尊严
据报道,今年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悄悄开启“静音模式”,以往受助学生到市总工会参加助学金集中发放仪式、合影等常规动作全部“隐形”,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呵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洛阳各级工会共筹措助学资金1653.38万元,“悄悄”发放给7136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
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一种人性化的进步。因为对贫困生的资助不是施舍,理应保护好他们的隐私和尊严。
记得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多个省份的高校在公示受资助学生信息时,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甚至敏感信息,学生的“姓名、籍贯、性别、年龄,还有最关键的身份证号,这些个人信息都可以在学校官网上看到”,受资助学生变得像一个“透明人”。这样的做法让受资助学生感到既不满又屈辱。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惊动了教育部。为此,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确保公平公正。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减轻生活上的压力,政府部门或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经济资助或其他救助,彰显对贫困生的关爱和温情。然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在没有嘲笑和歧视的环境中,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尽管家庭贫困没有什么,贫困生本人需积极正视自己及家庭境况,不要去盲目攀比,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心态。但家庭贫困究竟不是什么好事,拿隐私和尊严来换助学金,叫贫困生情何以堪?
善良需要方法,有时候不加遮掩的善良也会灼伤别人。以牺牲受助者尊严的方式发放补助补贴,其所造成的危害远比物质上的贫困多得多。今年年初,一则新闻引来众多媒体关注:湖南科技大学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额度低的2000余名学生发放餐补。餐补无需申请,不公布名单,直接充入餐卡。校方称,有学生一日三餐在食堂花费不足10元,希望此举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此,有评论说,技术只是辅助,一颗体恤学生的敦厚之心,才是基石与关键。所谓大学的万千气象,不仅在于丰硕的学术成果,漂亮的就业率,更在于如何以嘉言懿行的垂范,塑造学生的心智与品格,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悲悯,并在走出校园后,以此对表,堂堂正正地立身行道。
小马飞刀最后想说的是:慈善的最高境界,是保持受助者的尊严。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