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金城评论>媒体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反诈宣传也可以有“烟火味”

2023-05-29 08:53:37 智能朗读:

“就这,能说点什么,无语死了”,近日平安北京微博的一句吐槽引发众人围观。其微博截图显示,一条短信写着:因信货(应为“贷”)诈骗,缺席出庭,已通过“天网”定位具体位置,现已通知当地执法部门和司法人员携带枪支,执行上门强制(枪)毙……对此,网友们纷纷跟评,晒出同款短信,将其推上热搜。

随后媒体、律师等从各自行业出发,进行案例分析和法律传播,也极大拓展了覆盖群体。造梗玩梗、你来我往,留言评论区成了大型反诈课堂。有评论指出:流量所到之处,就是防骗知识所到之处,这是一次成功的普法宣传,也是值得借鉴的传播案例。

普法的起点,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收集和采纳群众意见,结合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作为切入点,才能进一步提升法律的实用性,更好地让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内心的法律准绳。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的是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条幅,当然,这样的宣传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是,这种传统式宣传难免过于拘泥和教条,未必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关注。提起罗翔,大家一定不陌生,“法外狂徒张三”,就是他故事的主人公。不少网友表示,因为爱听罗老师的课,所以顺便被普了法。幽默的表述方式,个性的解读视角,才能让法律的条条框框鲜活起来,规则有了生命,案例就变得鲜活,群众的眼球自然就调转过来。

就拿反电诈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不仅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社会长治久安产生了不利影响。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但诈骗手段花样仍在不断翻新,让不少人直呼“防不胜防”。客观评价,一些地方的反诈宣传还是以主题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不可否认,此类传统宣传方式对防范诈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而言,这种方式难以深入生活,略显枯燥,不利于发挥出反诈防骗的最佳效果。当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既“接地气”又有创意的反诈宣传在身边出现。在一些地区,反诈宣传正在以更有趣味、更“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民众生活。这些新颖的宣传方式,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用带着“烟火味”的话语体系,让不少人主动借由互联网平台助其向外传播,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宣传面,达到二次宣传的效果,还从源头上进一步加固了反诈防线。

要让反诈力度与广度“跑过”其蔓延速度,增强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至关重要。只有宣传方式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