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金城评论>媒体评论> 正文

■主流声音 十多年了“香精大米”为啥管不住

2023-03-19 08:28:09 智能朗读:

外包装上写着“泰子王”二代泰国香米,实际上跟泰国米没有关系。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不法商家将本地大米伪造冒充成泰国香米的案例。随后,各地市场监管、公安等联合执法组第一时间赶至现场,对涉事企业进行查封,并依法传唤了法人代表。

执法部门的反应非常迅速,这当然是好事。不过小马飞刀想告诉大家的是,“香精大米”并非首次被曝光。早在2010年,“3·15”节目就对一些企业违规使用大米香精、加工假香米做过深入调查报道。十多年过去了,是死灰复燃,还是一直存在,谁能给出答案?

客观地讲,食品掺假掺杂隐蔽性强,在违法行为的查处方面存在难点。消费者在购买前甚至消费后都难以识别食品的真实质量、成份和安全水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不断加剧,为部分生产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我国农产品流通格局呈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状况,活鸡、活猪、活鱼等长途贩运、现宰现吃,加大了质量安全风险;再加上市场上散装农产品标签不规范,销售者进销台账不规范、不齐全,导致即使发现问题产品,也很难追根溯源。

怎么办?只有多管齐下、夯实基础、科学监管、长效监管,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历经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有商业利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对食品安全监管需要进行全覆盖,贯穿整个产业链,将所有环节均纳入监管范围,采取全程溯源方式,对问题食品追根究底,查出问题所在,实现精准打击。同时还要做好食品欺诈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为企业和政府监管提供指向和数据支撑,让执法部门在食品监管工作中可以更加精准地实施差异化监管,靶向发力、直击失信者的痛点,把有限的监管力量更多集中到风险等级较高及违法失信的主体上;不断加强食品欺诈检测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为预防食品欺诈提供技术支撑。

当然,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欺诈的检查频率、监管范围和处罚力度还是最关键的。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认为,监管频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食品欺诈现状。研究发现,政府监检查频率越高,欺诈行为越少;相反,政府部门失职或者检查频率越低时,零售商的欺诈现象就愈演愈烈。

食品产业是道德产业,不仅需要有良心,而且需要有态度。食品安全也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治,更需要社会共治。食品安全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只有用好法治和德治这两大武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反食品欺诈法治与道德建设,结合政府、行业以及社会公众三方的努力,通过完善道德评价体系、企业的信用体系等执法体系与实践来引导和激励食品生产者诚信经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