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金城评论>媒体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让“临食工”更快乐更安全

2023-01-12 08:57:25 智能朗读:

先来看报道:原价199元的红酒只要49元,原价38元的麻辣香锅只要26元……一段时间以来,临期商品备受追捧,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是年轻人。他们自称“临食工”,游走于各类折扣店的临期食品、尾单产品处理区,热衷“用打折的价格,享受不打折的美味”。数据显示,一些明星临期食品店铺的粉丝量已超过百万。

其实,这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了。早在2021年的夏天,有关临期食品的话题就空前火爆。当时在微博上,“临期食品”热门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临期食品市场供需两旺,是有着多方原因的,既有人们消费观念更新、多维消费需求的驱动,也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共识,更有临期经济兴起、资本入局搅动等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消费者、商家、资本和社会而言,不啻于一个有益的机会。有学者指出:临期食品的一买一卖,更像一个微缩版的经济杠杆,一边是节能低耗的必然要求,另一边则是理性消费的传统回归。两者正互相撬动着新的价值空间。《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批发零售行业新增近100家临期食品企业。据测算,到2026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超过470亿元。

临期不等于过期,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商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提高警惕的是,销售渠道和商家经营是否合法合规。市场火了,自然就会有人动起歪脑筋。如果监管跟不上,那肯定就会出问题。目前临期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是缺乏货源、过度消费、缺乏监管、包装不合格、快递到手的临期食品已过期、篡改生产日期等。究其原因,是对于临期食品的定义和相关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尽管临期食品的说法已经被商家和消费者普遍接受,但严格地说,临期食品还只是一个市场概念,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法律概念。虽然《反食品浪费法》对商家销售临期食品需履行“分类管理”义务做出过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也曾出台过临期食品管理办法或制度,比如北京市就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明确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北京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但难免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很难保证临期食品在进货、储存、流通、销售、回收等多个环节,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只有国家标准清晰、尺度统一了,才会有明确的行业准入门槛和经营规范,消费者心里也才会明明白白,有稳定的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预期。

临期食品也是食品,价格可以打折但监管不能“打折”。对其监管同样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才能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临期食品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