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2022年“四强马车”(二)强科技 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2021-12-24 15:25:28 智能朗读:

经济发展靠什么?或者说,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靠什么动力来驱动?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热衷于依靠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来搞发展,引得弊病丛生,此路注定行之不远,是条绝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那么就拥有了决胜激烈市场竞争的利器,就会立足产业的高端,笑傲群雄。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对于引领甘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意义非同寻常。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就要摒弃以往那种片面依赖资源发展的老套路,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向科技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唯有如此,才能培育新的社会需求,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提升新兴产业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比重,切实增强甘肃产业的竞争力。

强科技,政府是主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措施供给,厚植创新人文精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在这些宏观层面,政府理应起到激励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甘肃出台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推进科技管理权责重塑、管理模式再造、工作方式转型,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全省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在科技布局上,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以酒嘉新能源等4个创新产业集群为支撑、以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格局业已形成;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到2020年底突破1200家。

强科技,企业是主体。按理说,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才应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实际上,各类企业饱经市场风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因而更敏锐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研发目标、制定研发战略。由于能否拿出一剑封喉的创新利器,直接关乎自身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壮大,因而企业也更有动力,悉心体察本行业、领域内科技前沿的趋向、动态,不失时机地进行这方面的研发,进而拿出一招制胜的“绝杀”产品。去年,甘肃科技型企业队伍中,高新技术企业1229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6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9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42%。这些企业既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

企业充当创新“先锋”,单枪匹马上阵显得势单力薄,需要政府为之“擂鼓助威”,以壮行色。实际上,企业由于研发水平、组织架构、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创新路上存在这样那样的掣肘,而科技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须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形成强大推进合力。

对此,甘肃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闯关夺隘。例如,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研究,支持和引导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这种帮扶对中小企业很重要,适时伸出援手,就可能令一家企业绝处逢生,实现凤凰涅槃。

强科技,人才是主力。科技强省,人才是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就能激活甘肃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但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部分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短缺,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通过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甘肃形成了一批稳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构建育人体系,建设集聚人才平台,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0个建设运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甘肃省优势学科、重点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当然,甘肃要发展,既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领军人才,也需要造就大量卓越的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壮大甘肃科技队伍,激发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营造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创新生态环境,让创新活力澎湃迸发。使命在肩,甘肃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更多使命驱动的科研和更具超越性的创新,为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创新力量。

特约评论员秦信芳

来源: 中国甘肃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