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大人”

2021-06-09 08:20:35 智能朗读:

又是一年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如约而至。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央美毕业展的话题播放量达1.9亿次,堪称今年夏天京城最火展览之一。但有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欣赏这场由崭新一代“艺术家”们缔造的视觉盛宴,但现场不文明观展行为也频频出现——直接用手触摸展品、穿着鞋随意在作品上踩踏、甚至直接扯下展品装置……美术馆内,被抹花的油画、被拉扯变形的艺术装置随处可见,令人触目惊心。

近几年,小孩子恶作剧随处可见,“熊孩子”的各种危险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霸凌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行为甚至已经超出欺凌程度,恶劣到杀人越货。如2012年4月,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突发一起特大命案,一名12岁的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2019年10月20日,13岁大连男孩蔡某某将在同小区内居住的10岁女孩杀害并抛尸灌木丛……在网络空间,“熊孩子”从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词被进一步标签为贬义词。可是每个孩子天生并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后或隐或现都会有几个“熊大人”。网络上对“熊孩子”的围攻,其实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中“熊大人”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愤慨。出问题的是孩子,病根却在大人身上。一些家长不仅做不到言传身教,而且对孩子的顽劣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等等,对孩子不文明行为进行无原则庇护。

孩子天性顽皮,但这种顽皮是有限度的,家长们要学会教导孩子这种度的把握,否则,是在害孩子。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熊”,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有不可推卸责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为人父母者就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及至孩子上学,继而走入社会,家庭教育始终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在大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

不客气地讲,如果“熊孩子”屡惹事端,家长却不管不问,一味纵容或包庇,而不去立即纠偏矫正,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滋生一种侥幸心理,甚至将错事当好事,后边的日子就可能有更多次的闯祸。要知道,2020年12月26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已经增加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