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专家鉴定不能丧失公信力

2021-06-08 09:07:19 智能朗读:

一些有违常识、造假的工程项目,得到了专家的“背书”后匆匆上马;少数专家只顾拿“出场费”,不管项目的科学性;个别专家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曝光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专家假”“假专家”问题。有29名专家参与了这些弄虚作假项目,他们都拿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无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

对此有评论称,如果不是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督察发现问题,杞麓湖的弄虚作假项目,便能一路过关地蒙骗下去。因此,在严肃问责和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对“帮凶”的专家,也不应当“法不责众”,有必要追究其渎职等责任,对涉嫌腐败及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追究法律等责任,以儆效尤,从而倒逼专家爱惜自己“羽毛”,守住学术底线和法律红线。

想想也是,一些科研成果、项目鉴定走过场、把关不严,是我国科技界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症,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愿撕破脸皮不给对方面子。而一旦鉴定失误,参与鉴定的人员却从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鉴定者有权无责,如此权责不统一,不走过场才怪。举个例子,今年2月,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唯一的一名环评工程师4个月编制1600余份报告,引发社会对环评的关注。山东生态环境厅事后回应,要以“零容忍”进行查处。结果,3月23日的央视《焦点访谈》又曝光了部分地方的环评乱象,包括糊弄作假、颠倒日期、数据照搬、抄袭等等。作为守护绿水青山,捍卫公众生命健康的“第一关”,环评在某些地方却大门洞开,导致污染隐患屡屡长驱直入。这样的环评,不仅不能真实反映一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反而沦为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环境违法的“白手套”。还有一些违反科学常识的所谓产品,每每推出都有专家站台“背书”,毫无廉耻。这些专家,成事不足,挣钱有方,成了骗子的军师和顾问。

小马飞刀以为,专家当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并获得公认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权威的象征。他以独立的角色,站在公正立场上为民众提供意见,为公共利益代言。这几乎是知识分子群体世代相承的标准形象。而一些真专家放弃公正独立的立场,为商业利益和地方利益代言,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不仅伤及专家作为社会良心的根本形象和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起码信任,更会动摇民主社会里民主监督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石。由此,在工程项目、科研成果鉴定领域必须拉起监管“高压线”,大幅度提高违规成本。让昧良心赚钱者不敢触碰。只有当违法违规的成本,远远高于糊弄作假的收益时,才能做到以儆效尤,荡涤弄虚作假的风气。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