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执法不能和稀泥

2021-05-28 09:02:50 智能朗读:

先来看一则新闻:5月25日,广西南宁横县一老汉骑三轮车摔倒后,一司机下车将其扶起后,老汉揪住司机不让离开。车载记录仪拍下了老人摔倒的全过程,双方未有碰撞。横县公安局相关人员告诉媒体记者,起因为老人误会,双方已和解。

真的是误会吗?行车记录仪拍下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可是这样的:汽车前方四五十米处一辆满载着物品的三轮车发生侧翻,车上两人摔倒在地。汽车开到距离三轮车一二十米远处时停了下来。镜头中,三轮车旁靠后的一位穿浅色衣服的女子先爬了起来,并站立在三轮车旁,靠前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则仍然坐在地上。这时,一个男子从镜头后走出,走向站立的骑行者,弯腰扶起了倒地的三轮车。随后穿深色衣服的男子站了起来。

算不算碰瓷,算不算和稀泥式执法,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答案。

今天小马飞刀就和大家聊聊和稀泥式执法这个话题。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人情观向司法领域渗透,导致“人死为大”、偏向弱者的观念在社会上根深蒂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这些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往往难以“同频共振”。谁都知道,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的裁判,既不在于谁更能赖、谁更能闹,也不取决于谁受了伤、谁看起来“弱势”,而在于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符合公平正义价值的判断。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执法部门、司法单位办理案件时为“息事宁人”不惜违背法律规则,在明知一方无理的情况下,向能闹者无原则让步或“各打五十大板”,看似解决了眼下的难题,却让守法者利益受损,原本严肃公正的法律判决陷入“谁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的怪圈,甚至让“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成为困扰群众的风险和难题。

小马飞刀以为,司法可以同情弱者,但对于违背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的行为,则应不予鼓励、不予保护。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就提出,在民事审判领域,人民法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司法裁判惩恶扬善功能,坚决同“和稀泥”做法说“不”,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想想也是,执法者一次次的公平执法,不仅是对公众期望的回应,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社会大众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普法方式。只有这样,“谁弱谁有理”才会向“谁错谁担责”转变。将让更多人认识到“死有理”和“反咬一口”已经没有市场,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进一步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对司法裁判的信任,进而形成人心向善,人人向善的社会氛围。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