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防范电信诈骗 不能心存侥幸

2021-05-25 08:38:41 智能朗读:

先来看一则与电信诈骗有关的新闻:江苏的王女士去年遭遇一次电信诈骗,损失22万。不过,剧情很快发生反转,她用了8个月时间让这个骗子慢慢爱上自己,今年5月15日,成功将这名身在东南亚的骗子忽悠到国内,引到警察面前。办案民警将骗子抓获后连连感慨,“这是自己从警以来见过的最最最……厉害的报警人!”

确实厉害!不过说句实话,借鉴意义不大。要想不上当,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

为什么这样说,先来看一组数据,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达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但是,重点打击之下,电信诈骗仍难以根绝,并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电信诈骗之所以屡禁不止、屡剿不绝,是因为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犯罪行为波及地域较广,隐蔽性较强,以及手段不断翻新等,很难在较短时间里一网打尽。我们必须承认,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不少是钻了技术的空子。移动支付创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灾区”;短视频占领移动传播新风口,也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描摹用户画像,也导致基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诈骗者看来,一网“撒下去”哪怕只有一两个人中招,“获利”也会非常“可观”,所以敢去铤而走险。更为可怕的是,电信诈骗的危害不只是让人蒙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当违法犯罪人员通过诈骗获利,诱使更多的不法分子参与其中,这实际上就是骗术的滋生蔓延,是对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严重影响。

再高明的网络诈骗技术,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作为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网民不仅需要“技术防护”,更需要“思想防护”。说到底,不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如何狡猾,手段如何高明,他们终归是不能见光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无论是贷款诈骗、裸聊诈骗,还是杀猪盘诈骗、刷单诈骗,犯罪分子都是利用被害人贪图蝇头小利的心理来实施诈骗。“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是窟窿就是陷阱”,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想着不劳而获。当然,除了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要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制度,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链条,铲除其周边犯罪产业链,做到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行全链条、全方位打击。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