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焦点评说 学生减负不能越减越重

2021-04-28 08:43:24 智能朗读: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4月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相关情况。针对作业数量过多的问题,特别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各地要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政策绝对是好政策。要知道,作业带来烦恼,困扰的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家长。几年前,一份《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称,中国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达2.82小时,是全球平均时长的近3倍;超过九成的家长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近八成是天天陪。去年年底,教育部关于坚决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表态就曾引起社会热议。现在,教育部再提加强作业管理,给作业立规矩,从理论上讲,可以使孩子和家长脱离作业的“苦海”,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

但是从理论到现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为什么这么说,小马飞刀告诉各位,这个政策不是什么新政,几年前就有,但基本上是一纸空文。原因何在,有专家指出:给学生减负,必须是整体减负,而不是局部减负。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控制作业时间,这都是局部减负,而非整体减负。如果整体负担不减,只有局部减负,那么减掉的负担就会以其他方式补回来。这也正是我国中小学生减负20余年,但学生学业负担却有增无减,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情况严重的根本原因。

想想也挺可怕的。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了几十年,“减负令”也出台了上百条,但学生负担过重却始终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顽疾,以至于长期陷入“学生减负,越减越重”的怪圈。在素质教育旗帜高举的当下,考试却依然是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标尺,无论是哪个升学阶段,都必须拿成绩说话,这逼得学生们只能投身于题海。而在教育资源方面,一些重点学校经常可以获得特殊的政策和待遇,择校、共建等途径又进一步使其拥有远超过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在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下,家长的焦虑也是可想而知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加班加点学习和疯狂地补习。

小马飞刀以为,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教育改革的环境不是真空的。减负措施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措施本身的猛烈程度,还必须直面社会的教育焦虑情绪,以及各类外部因素的影响。关照这些社会情绪,并非夸大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减负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给力,才能撑起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