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要不断提高防骗“免疫力”

2021-04-26 08:41:00 智能朗读: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90后媒体人,经手发布无数则关于电信诈骗的新闻后,却被骗子骗走5万余元。

一个从事新闻媒体6年的媒体人,竟然被骗子骗走5万余元,的确有“侮辱性”极强的感觉。从情理而言,媒体人多多少少有防骗“免疫力”,可却仍然被骗了。在被骗钱之后,这个媒体人告诉公众她的“反思”,应该说挺“宝贵”的,毕竟是交了5万元的“学费”,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看了有没有效果?或许很多人根本就看不到。

骗子有多猖狂?现在的骗子胆大包天,甚至连公安机关的人也敢骗,可见其嚣张的程度。更有骗子叫嚣:“您完全可以去报警,把我曝光到CCTV,好吗?”骗子主动求报警,实在令人无语。

为何听取很多的被骗故事却仍然上当?为何一个编过许多电信诈骗新闻的媒体人还会上当受骗?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骗子知晓自己的信息,对方一说一个准,由不得你不相信。骗子行骗成功的基础是获取了公民个人信息。当骗子说出的信息与自己的信息完全一致,就像是家人说出来的话,甚至比家人知晓还详细,还有多少人不相信骗子的话。即便是再强的戒备心,也会被骗子悄悄击溃。

如何提高防骗“免疫力”?或者说,如何打好“防骗疫苗”?一方面需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没有,很难对骗子窃取信息进行有效打击,这需要加快立法进程,从源头保护好公民信息。不过,退一步说,即便是有法律保护,也未必就能够完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需要在执法上,在技术上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要多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个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即自己给自己打“防骗疫苗”。诚然,媒体人编发了许多防诈骗新闻,对骗子的伎俩可能也懂一些,却总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这其实是安全意识不够强。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媒体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是一些人在上当受骗之后得出的经验,比如:“在接到此类疑似诈骗电话时,要做到不贪、不听、不信、不转账,不要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公安机关的电话不可能由任何部门进行转接,能把电话转到公安机关的一定是骗子。”“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软件在线制作笔录。在电话里办案,还让事主看到自己通缉令的都是骗子”诸如此类的“血的教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实在太多了,可却仍然入不了耳入不了心。

没有人天生有防骗“免疫力”,至今也没有研发出什么“防骗疫苗”,还是需要个人保持警惕,多学习多留心眼,即便是骗子说得天花乱坠,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做亏心事,何惧骗子?说起来,最好的“防骗疫苗”是提高“防骗能力”。

王军荣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