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自己的这张“脸”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

2021-02-25 08:38:51 智能朗读:

先来看一则跟“脸”有关系的新闻:面对小区统一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要求,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果断维权。也是得益于她的较真,最终她所在的小区,业主可以自愿选择门禁卡、手机或人脸识别的方式。

劳东燕认为:“谁是风险的制造者,谁就该对相应的风险负责;谁在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谁就该主要对风险负责。”这指明了信息时代隐私保护所应有的原则。当然,这不是第一例与“脸”有关系的新闻。去年11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宣判。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原告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当时,此案就因聚焦经营者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尤其是指纹和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行为的评价和规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郭兵的身份是法学博士。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不算新鲜。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也由此快速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风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去年前三季度注册量就达1161家,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然而,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记得中消协发布的一份关于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的测评报告显示,测评的100款App中,10款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客观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对于海量人脸数据的存储、分享、应用等还需更加审慎。有安全专家提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其他技术来保证,如若不慎,会造成大众数据的大规模泄露,其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小马飞刀这么说,可能有人觉得问题不大。那就拿事实来说话,有报道说,多地售楼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识别购房者是否是首次看房、是由第三方中介还是售楼处销售首次完成接待等。为了避免被人脸识别系统抓拍“杀熟”,有看房者甚至无奈地戴上了头盔、墨镜。

有评论指出:民法典明确了对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隐私权的保护,网络安全法中也有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但“在授权范围内就可以使用”,这一原则仍需要进一步解读。想想也是,倘若不接受人脸识别,在现实生活中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去年一则94岁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银行被抱起进行人脸识别激活社保卡的新闻,就引发公众关注。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是法学教授、法学博士,知道怎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技术发展和隐私保护究竟该如何取舍?在这方面,需要运用好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法治手段,正确处理效益与安全、权利与责任、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兴利除弊,防患于未然。

小马飞刀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