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

2021-02-04 08:50:54 智能朗读:

纸吸管、木餐具、可降解塑料袋……自今年1月1日“禁塑令”正式落地以来,各种传统塑料制品的应用替代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其中,成本更低、体验感更好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一跃成为市场新宠儿,迎来井喷。但据报道,可降解塑料市场也混入了“伪降解”。

所谓“伪降解”,实际上是由传统塑料材料+各种添加剂合成,最终实际降解率低,并不满足可降解产品需求和生化标准。一些所谓可降解材料,分解物无法被环境吸收,反而因为肉眼不可见,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虽然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有一些标准,但因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标准,这就给了“伪降解”产品浑水摸鱼的空间。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还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因如此,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但是,至今十多年过去了,“限塑令”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有些地方的规定是一纸空文,有些地方的制度形同虚设。《财新》杂志根据2019年数据测算,仅快递和外卖行业一年消耗的塑料就有230万吨,而“限塑令”10年累计节约塑料袋仅140万吨。“减量”相对于“增量”,杯水车薪。现在,“限塑令”上升为“禁塑令”,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今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如何,能不能令行禁止?有待观察。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无论是限塑还是禁塑,都涉及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尤其是全面禁塑,更需要源头控制、过程使用、资源化回收等多个环节支持。全面禁塑有难度但不是没可能。相关部门一定要总结国内和世界各国“限塑”的经验教训,涉及标准制定、替代产品供给、闭环执法、社会宣传等多方面内容。充分认识困难,采取正确方法,坚定不移推进,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全面禁塑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小马飞刀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