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我的读书历程

2022-10-02 08:29:41 智能朗读:

少年时读的第一本书至今没有忘记——《吕梁英雄传》,50年过去了,虽然细节不太清晰了,但故事主线结构还有记忆。

第一次接触课本以外的书籍,在小学三年级,字还认得不全,识字量在3000以下,但当我一捧起《吕梁英雄传》这本描述吕梁山区康家寨军民抗日题材的小说时,立刻被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甚至可以说废寝忘食了,虽说一周也没看完,有些字是连蒙带猜,但书籍吸引力从此在我的脑海中扎根了。

书山有路

打开读书这所闸门之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时时想着记着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从接触书籍后,书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加之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生活的单调乏味,更渴望书籍的慰藉。为了找书、看书可以说穷尽了各种手段,一朝书在手,便难以放下,想办法多读一点、多看一点,有点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读书”的感觉。因为家里没有藏书,看书都属借阅,好在小学三年级我到了金昌露天矿小学,班主任艾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便在每天下午课余到老师那里借阅看书,大都是儿童少年红色教育励志类,时间不长学校的书基本都翻遍了,便开始寻找新的书源。记得单位家属区(平房没有院墙)有一东北老乡家的老二朱德凤,比我长几岁,正上初中,业余喜欢购书、看书,我便隔三差五去朱家借阅书籍,因为没有可交换的,便好话说尽,极尽谦恭,目的就是把书借到,虽费了些周折,好在大多数时间都达到了目的,这种借书情谊一直持续到我初中。为了交换看书,我在上初中后把有限的年钱全部拿出来去购书,也就一二元、有时不够还把弟弟的哄过来。那个年代可看的书有限,记得有《金光大道》《艳阳天》《渔岛怒潮》《欧阳海》《苦菜花》等。每次看书,好像自己变成了主人公,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没有电视、收音机的年代,书籍伴随着我成长,给我快乐、予我安慰,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带我进入书籍海洋。读书使我爱憎分明、辨明是非,抑恶扬善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精神的食粮

1983年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经济条件渐为好转,买书的机会多了,开始购买自己喜欢的书、感兴趣的书,八十年代相继购买了中外名人诗集,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雪莱、普希金、海涅等的诗选,国内的唐诗三百首、宋词,知青文学、伤痕文学、传统名著,还经常订购《十月》《收获》《译林》《萌芽》《花城》等大型文学杂志,那时除了和同学好友把酒临风,业余时间大都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普希金的“皇村回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现在还记得,这一阶段读的书相对选择性强一些,可能和弱冠之年的心态思绪有关,也和当时自己年龄、感悟、喜好相关。读书对于丰富拓展自身的知识素养,培育个人成熟思想帮助甚大。此外,受中日围棋擂台赛风靡影响,在八十、九十年代一度迷上围棋,买了很多围棋方面的书研究围棋技战法,不过因起步较晚,加之天赋有限,最后止步于业余初段。

终身的修为

近十年,随着网络普及,信息媒介的发展,文化信息碎片化、扁平化,怎么把握定位自身读书修为,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在茫茫书海、知识的海洋里,人生如何行舟、如何读书、如何修为,是每个读者需要考虑和破解的。结合自身工作和喜好,我从单纯文学侧重向国学、历史文化方面发展,尤其是表现家国情怀的唐诗、宋词,忧国忧民的《凉州词》等,不仅经常阅读、背诵,还尝试结合工作和地域特点,联系古今、纵横华夏,撰写了一部分诗歌、散文、纪实、游记、回忆等,并开始发表自己喜欢的文章,尤其是特殊时期,坚持笔耕不辍,每天写一点,陆续写了10多篇。现在我觉得每天吟诵唐诗宋词既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吟唱《岳阳楼记》《长恨歌》时,不由自主进入一种良好状态,“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顾读书生涯,我觉得书读多了,思想修为自然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看过的书都如过眼烟云,不复记忆,但实际他们仍在气质上、在谈吐中、在胸襟里,当然也表现在生活和文字上。孔子曰:“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此足矣。

□富艳春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