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每日分享> 正文

忆恩师

2022-09-14 08:35:45 智能朗读:

李老师是我在定西教育学院(现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学时的党支部书记兼班主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

7月26日,江苏昆山传来噩耗,恩师李东晨先生,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7岁。

当年,李老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人品高尚,才能出众,思想活跃,胆略过人。讲课特别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生动流畅,充满激情,一节课听下来,很充实,也很享受。

我毕业不久,李老师就调往江苏昆山市工作了。在英才济济的昆山,李老师凭借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学识水平、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快就崭露头角,拔得头筹,一路繁华,步步高升,花甲隐退前,担任昆山学院副院长,可谓事业有成,人生锦绣斑斓。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而是因为遇见了你,才有了最好的时光”。这句话,用在李老师对我的培养和影响上,再恰当不过了。

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李老师在自己钟情的教育一线,驻足耕耘,守望终身,披肝沥胆,为定西、昆山两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蜚声陇上,享誉江南。李老师集美德的象征、知识的化身、行为的旗帜于一体,称他为教坛之巨擘,树人之标杆,毫不为过。

说来惭愧,我毕业几十年,从未主动联系过李老师,更不用说登门拜望了。前两次师生聚会,我都借故未到,主要是心有所虚,底气不足,我怕有意无意,甚至一不留神就暴露了自己的无地自容和浅陋粗鄙。

庆幸的是,2018年在陇西的聚会,我参加了,又一次聆听了老师的谆谆教诲,所受教益,胜读十年书。记忆中,李老师精神矍铄,风度不减当年,宽广的知识面,惊人的记忆力,流畅的表达力,令人咋舌。没想到这次聚会后的分别,竟成了师生之间的永别,让人心痛!

有件事,像陈年普洱,越放越浓,更像刀刻在我的脑褶里,时不时地浮现出来,不肯消失。

我进入定西教育学院不到两个月时间的某一天,收到老家朋友的一封来信,另有一张纸上写满了文学常识填空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朋友要参加成人考试,这些题不会做,又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可查,无奈之下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这个所谓的中文生。

我将题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一下子傻眼了,我竟然没有一道会做的。

为了给朋友帮忙,为了给自己面子,我忐忑不安地走向李老师简陋的办公室。

敲门进去,看到李老师左手拿着馒头夹酱菜,右手翻着书,一边吃,一边看,一边看,一边吃。

问明来意,李老师要去试题,拿起铅笔,埋头刷刷刷地写起来,试题上留下了一行行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的字迹,不一会儿功夫就填完了所有空白,快速、精准地让我五体投地。

临出门,我有意瞅了一眼那本书,是《朱光潜文集》。我当时肤浅地认为,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成为像李老师一样有很多很多知识的人。

周末,我破天荒地没睡懒觉,匆匆吃了早餐后就直奔新华书店,慷慨地花了6元6角钱,买回一套《朱光潜文集》(4本),心里为自己即将成为让人钦慕的知识达人而暗自窃喜。

可惜了那套美学经典,我买回来没翻几页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现在还横躺在我的书架上,上面落满了灰尘。但李老师刻苦学习的那一幕,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令我神往,一直鞭策着我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天涯路远,人生苦短。现在,敬爱的李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痛苦、不舍和遗憾。

□ 路炳仁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