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每日分享> 正文

挂面匠

2022-09-05 07:22:19 智能朗读:

手工挂面   □资料照片

听挂面传承人阎文孝老人话说过去的家史“挂面匠”古今,松树庄悠悠往事……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那么,挂面究竟是出自甘肃陇南成县,还是陕西?如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杨铁村的纯手工挂面就远近闻名,并曾经作为“贡品”进献,为宫廷御用的一种面食。

可以这么说,在北方,方便面:挂面等大行其道。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新的研究表明,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这种“须面”,常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

在今日中国,仍有许多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

挂面匠没本,鞭杆一梱,我们家师傅是民国时期来永登县城做卖挂面生意的陕西客人子,我父亲去当学徒,庄子上去了几个年轻人,吃不下苦!只有我父亲学成了手艺,每一个传承传统纯手工挂面制作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抱怨不诉苦,将来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慨的日子。8月17日笔者走近阎氏挂面最后一代传承人阎文孝老人,今年86岁的老人身体还可以,去年老伴走了,“我们阎家挂面已有上百多年的历史了,做挂面是一个传统的技艺”,说着我推开库房门,走近仰头一看,是老古董挂面架子,一梱一梱的。二十多年前我去他家买挂面见过,每一架都有三米多高,根根挂面,细如发丝。

在制作手工挂面的过程中,一直沿袭传统技艺,只用面粉、盐和井水为原料,不使用任何添加剂、防腐剂,做出的挂面品质优良、筋道可口,吃的时候做成酸汤最好吃,不能用炸酱。

阎文孝老人说:制作手工挂面不是个轻松活儿,制作工艺复杂,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夏季制作不成挂面,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和面,需要6个小时的醒面时间,缠到鞭杆上,醒的时间越长,面条吃起来越筋道。而且老人强调说,做挂面要靠天吃饭,只有晴天微风才可以做,阴天下雨下雪不能做,那时侯没有天气预报,每天半夜起来看天上的星空,面和么不和?

谈与挂面的结缘,阎文孝老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老人说,自己8岁时就跟着父亲阎发富学做面,从学会后就没有停下过。天不亮,我就跟着家人起床开始和面,然后醒面、切面、搓条、盘条、上棍缠条、提面、坠面、分面、晾晒等大大小小有16道工序5次醒发,做完这一道道工序,要花上10多个小时。

那时候的挂面主要销往县城区以及周边乡村,销售主要靠扁担挑,也叫“担担面”,后来“阎家挂面”逐渐有了名气,外面的老乡称呼我们家族为“挂面匠家”。那时候我们一家七口人,每天都操心挂面,产量很少,一天一袋子面50斤左右,永登以前有手工挂面手艺只有两家。我们松树庄阎家和西关回民马家,老人介绍说,因工序繁多,我们夫妻二人做挂面,看天吃饭,正宗的阎家手工挂面产量很小,一天10多个小时下来,即使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也只能做50多斤挂面。

我父亲说过“做挂面要空心,做人要实心”。只要踏实能干,就能有所收获。挂面维持着一家的生计,祖辈的话,记在心头,也用同样的话教育自己的孩子。正说着,侄儿阎怀颖回来了,令老人欣慰的是侄儿阎怀颖并不排斥学习这项技艺,现在已经是阎家手工挂面第三代传人了。他还经营着田园牧歌蔬菜种植基地,田园风情农家乐饭庄,田园牧歌旅游公司,阎怀颖说:我要与乡亲们一起努力依托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助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再让家乡松树庄红火起来,欢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松树庄田园牧歌基地观光、休闲、垂钓,采摘新鲜蔬菜,来农家院品尝铁锅炖,兔拉鸡、雁鹅肉、让更多的人知道老阎家祖传手工挂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广大,做大做强,愿松树庄老阎家挂面和岁月一样长……

□王新红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